水利动态

红寺堡扬水:甘做水库守护人  平凡岗位写忠诚

来源:自治区水利厅 2025.07.11

红寺堡扬水:甘做水库守护人  平凡岗位写忠诚

    本站7月11日讯  在红寺堡区太阳山镇买河村,金庄子水库如同一颗璀璨的蓝宝石,以490万立方米的库容滋养着周边灌区的农田与生活。守护这颗蓝宝石脉搏跳动的,是两位看似平凡却肩扛重任的红四泵站水利人——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冯明辰与踏实敬业的普通职工徐生宏。他们扎根坝上,以脚步丈量安全,以责任灌溉沃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将平凡岗位淬炼成守护生命之源的坚固堤坝。

    岁月映照初心,他们用平凡书写不凡

    冯明辰的水利生涯,是一部与“水”同行的奋斗史。从1992年在盐环定扬水管理处起步,到2002年转战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再到2019年接过金庄子水库的看护重任,他的脚步始终追随着水利事业的需要。30年党龄,是他胸前最耀眼的“勋章”,也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植于心。来到水库后,他把党员的责任扛在肩上,“冲在前、干在先”是他行动的准则,因为他深知这座作为抗旱应急水源的水库,关乎着周边灌区的农业命脉和居民生活保障。

    徐生宏则用坚守诠释着“螺丝钉”精神。1990年参加工作的他,2009年来到红寺堡扬水管理处,2024年来到金庄子水库后,便迅速融入这片土地。作为普通职工,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扎实的行动践行着对工作的承诺。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他始终与冯明辰并肩作战,成为水库安全的坚实屏障。

    脚步丈量安全,他们用眼耳精准诊断

    巡护水库的日子,平凡却不简单。自清晨薄雾到日暮黄昏,坝顶2.24公里、坝底3.4公里的路途上,总能看到冯明辰与徐生宏的身影。铁锹、钢卷尺、贴条、胶水,是他们每天随身携带的“武器”;一天两次的巡护,是雷打不动的“功课”。用眼睛看,坝坡上是否藏着蚂蚁洞、鼠洞、獾洞——这些不起眼的小洞,可能就是溃坝的隐患。水面的颜色更是“晴雨表”,浑浊了、发绿了,都要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遇到坝坡上的杂草堆,他们会蹲下身,用手拨开丛草,抓起一把泥土,捻一捻查看是否发潮,一旦发潮就说明底下有渗水。用耳朵听,水冲击坝坡的声音也是水库是否安全的“信号”,他们会驻足细听,从细微的声响变化中辨别是否有填充物被冲掉。

    季节更迭中,他们的坚守从未打折。冬天,水库结冰时,他们要警惕“冰推”现象,防止冰层破坏坝体;下雨天,他们冒雨排查坝顶积水,生怕一丝疏忽导致内坡混凝土板沉陷;防汛时期,防洪坝和过山水沟涵洞更是“重点关照对象”。每月至少两次,他们要沿着防洪坝走一遍,看坝体是否有裂缝;钻进阴暗潮湿的涵洞,检查是否有淤积、是否通畅,巡查记录册上,外坝坡、内坝坡、坝基、外围网的状况,每天都记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都是责任。

    舍己保障供水,他们用奉献诠释担当

    水库不仅要“守”,还要“用”。当灌区需要补水时,两人又成了机电“运行员”。4组单级双吸离心泵机组,总装机容量800千瓦,每一台都关乎着下游的“水脉”。他们钻进机房,听电机的运转声,看仪表的数值,检查管道的接口,确保机组“零故障”运行。在上水的关键时期,他们更是连轴转,放弃休息,24小时坚守岗位,用“不缺位”的担当守护着灌溉的“生命线”。

    从坝顶到坝坡,从水面到涵洞,冯明辰和徐生宏的身影仍在继续忙碌。一位老党员,用三十年党龄践行初心,在平凡中彰显担当;一位普通职工,用默默奉献诠释责任,在坚守中传递力量。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巡护中,筑牢了水库安全的“铜墙铁壁”,让金庄子水库这一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真正成为了灌区百姓的“安心库”。(红寺堡扬水管理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