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徕渠平稳度过夏灌高峰期
本站6月26日讯 眼下唐徕渠灌区内玉米头水灌溉接近尾声,走进灌区内各村的玉米田地,灌渠清水悠悠,田畴生机盎然。截至6月23日,唐徕渠引水流量已平稳降至 55 立方米每秒,历经了20天的日夜奋战,标志着灌区已顺利度过夏秋灌第一轮高峰期。这个灌期经历了种植作物分散、银南银北生长周期不同、高耗水作物种植区域集中、多种作物需水叠加、天气持续高温、无有效降雨等多重考验,管理处从提前会商研判、系统分析、自南向北依据作物需水时间不同,制定上中下游轮灌组,倒排时间表,集中促灌、拉长灌期、削峰错灌到精准干渠引调水,为农作物提供适时有效的灌溉。
一是分析研判水情。面对灌区内小麦三水灌溉收尾、57 万亩玉米拔节期头水灌溉、水稻持续补水及蔬菜灌溉等多重需求叠加的复杂局面,为了能提前研判唐徕渠灌域内高峰期灌溉难点堵点,充分应对灌溉高峰期间各类作物适时用水。管理处上下“联动”穿梭在连片的农田里,与用水组织实地沟通协调,目光紧盯着玉米垄与水稻田的每一亩土地——用看叶色、查墒情、定顺序的土办法,精准掌握不同区域水资源状况和作物种植结构、面积变化、作物需水规律、灌溉定额等基础数据,逐片田垄摸排,记录下地块已铺设高效节灌设施面积,仍依赖传统渠水灌溉面积。据摸查,在灌区57万亩玉米中玉米滴灌、干播湿出、水肥一体等玉米高效节灌面积有12.9万亩。没有土壤监测仪器,便用指尖摩挲表层土壤,看土块捏碎时是否黏手、有无潮气;蹲在田间对比作物状态:玉米新叶心若蜷缩如螺、叶片卷曲发黄,便是需水临界期的信号;水稻株间若见稻叶“搭叶”、田面开裂,则需优先保障水层。依据实地查勘的设施分布与作物缺水征兆,制定出覆盖全灌区的详细轮灌配水方案,将有限水量按作物生长周期精准分配,为农田增产奠定了坚实的供水基础。
二是加强保灌储备。与各乡镇、用水合作组织形成联动,及时掌握各区域灌溉进度与需水动态。结合气象部门的中长期天气预报,运用灌溉定额计算法,将水权水量按照灌水次数、灌溉天数,进行水量分配,由此按照每轮水进行控制,动态调整干渠引水计划。始终将 “不断流” 作为底线任务,充分利用好汪家庄水库和灌区内23座蓄水池等调蓄工程低蓄高补方式、应对梢段用水困境,已蓄水850万立方米。在灌溉高峰期,第二农场渠和唐干渠编组轮灌,聚焦主要作物需水时间,抢抓时间差,错时错峰适时流量调控,既保障了各类作物的用水需求,又有效避免了干渠超警戒水位运行风险,实现了供水安全与用水效益的双赢。平罗县幸福村的种植大户魏永学感慨道:“往年这时候,总担心下游没水,今年唐徕渠管理处提前计划用水时间、做到了梢段不断流,老百姓见水心也就安了,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三是精准滚动调度。唐徕渠管理处依托“动态感知 - 智能决策 - 精准调控”三位一体的水量调度体系。以水量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干支渠流量、水位及灌区用水需求,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层。以“申报-调度-执行-反馈”水量调度闭环业务流程,整理、融合、存储挖掘与分析技术信息,精准靶向施策,精准调配水资源。在具体执行中,唐徕渠管理处立足周期性用水计划,靠前加减干渠引水,紧扣“三情”变化灵活调度。优先推进银南片区三水小麦与玉米头水灌溉,同步保障中下游水稻集中区补水,以“促上保中” 策略分散用水高峰;次阶段通过严格管控中游用水,优先向下游梢段交水,加速末梢区域灌溉进程,以分级错峰轮灌有效削峰填谷,实现水量高效调配与灌溉平稳推进
从麦浪翻滚到玉米拔节,唐徕渠的潺潺流水见证着水利人 “以水为笔” 的责任担当。如今,夏秋灌的号角仍在继续,唐徕渠管理处将继续坚守干渠阵地,以更科学的调度方案、更高效的管理手段,通过精细化水量调配,既保障农田灌溉需求,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让每一滴水都成为滋养土地的 “及时雨”,为灌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稳定筑牢坚实水利支撑。(唐徕渠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