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谣悲歌到水润新篇
——红寺堡扬水灌区“四水四定”的探索与实践
本站6月4日讯 在曾经不毛之地的红寺堡,沟壑纵横之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宛如一幅灰暗的画卷,生动地描绘出曾经亘古荒塬的艰难模样。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红寺堡扬水工程的“拔地而起”,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到2000毫米的旱塬,正经历着一场意义非凡的节水革命,“四水四定”如同凤凰涅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漫灌到滴灌:向现代化灌区迈进
红寺堡扬水灌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灌区环罗山分布于中宁县、红寺堡区、同心县的12个乡镇37个行政村和孙家滩国家现代农业养殖示范区,受益人口30余万人。
在新庄集灌域,只见绿色的田野一望无际,成方连片的麦田间阡陌纵横,沿着生产路前行,瞧见一片麦地没有任何水迹。“别的地方都是满眼昏黄,为啥这片地不浇水反而这么生机勃勃?”不禁让人疑惑。“智慧藏在地里,奥秘都在土里。小麦一直没断水,只是人眼看不到。”宁夏茂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军卖起关子。走进麦地里,拨开齐膝高的冬麦,看到几根并排铺设的细管。刘永军说:“这种叫半固定式滴灌,在地表嵌入毛管,渗出的水直接灌溉于作物根系。”
“最重要的是既节水还增产。”这种滴灌技术可以远程调控出水量,在作物播种期、发芽期、扬花期、生长后期按需用水、精准施肥,从实践效果看,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三四成、省一半肥。
“今年以来,红寺堡扬水灌区先后建设了9个高效节水项目。高效节水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后,与过去大水漫灌相比,总体上可节水40%以上,亩均增加经济效益20%以上。”红寺堡扬水管理处灌溉调度科负责人陈龙说,“比如这片1400亩小麦,以前大水漫灌每亩需要耗水395立方米,现在滴灌用水量不到260立方米。高效节水工程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了灌区供用水紧张的矛盾,同时为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转变灌溉方式起到了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单一到联合:“渠库联调”破解局部用水难题
受今年5月份天气干旱和红寺堡区高效节灌项目改造工程进度影响,以甘肃大禹节水集团为代表的企业面临春灌停水期作物种植无水可灌的情况。为解企业燃眉之急,助力灌区高效节水项目有力推进,管理处制定了“分片轮灌、错峰补水”的联调方案,通过动态调控渠道流量与水库放水“节奏”,实现水资源高效衔接,最大限度减少主系统停水对用水户的种植影响。
春灌停水期间,红寺堡扬水新庄集水库累计出水7.3万立方米,为菊花台高效节灌蓄水池、洪沟滩高效节灌蓄水池补水;低口柳树台水库累计向新台高效节灌蓄水池、杨柳高效节灌蓄水池补水15万立方米,保证了局部灌域2.2万亩农作物种植用水需求,充分凸显了渠库联调、调蓄补灌的“神威”,避免了因春灌停水导致农作物无法种植情况发生,极大的减少了灌区群众经济损失,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水安全保障。
近年来,管理处准确定位调蓄水库的调蓄功能,通过优化洪沟、下马关、马渠与骨干工程联合调度方案,充分发挥金庄子、新庄集水库调蓄作用,确保“渠库联调”发挥“最大化”效益,“消解”灌域高峰期局部旱情影响,为灌区开发建设、特色产业快速成长、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用水“刚需”,成为了“四水四定”的生动诠释。
从模糊到精确:测控一体化闸门提供“明白水”
接连几天高温,树上的叶子都垂头耷拉下来。来到红寺堡区大河乡河西村,村民穆风军正在田里浇灌玉米,看着浇水后精神十足的玉米苗,他高兴的说:“这时节玉米正处于幼苗期,浇了这一水,亩产至少在1700斤往上,产量稳了,心也就稳了。”穆风军所在的灌域属红寺堡扬水三泵站管辖,灌域以红三干渠引来的扬黄水为水源,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受益范围包括中宁县、红寺堡区两县新堡镇、恩和镇、大河乡3个乡(镇)。
“连日来,灌区无有效降雨、高温天气持续,加之农业灌溉、生态用水和人饮叠加,灌区部分区域旱象初显,我们坚决扛牢保障灌区人饮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重任,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根据气象气候、土壤墒情、作物苗情及工程引水情况,认真分析当前抗旱形势,扎实安排部署抗旱保灌工作,采用提前开机、调峰错峰、调蓄互补等措施全力保障用水无虞;组织水管人员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深度调研,因地制宜制定供用水计划,做到应灌尽灌;同时,基于实际适时补充人饮、高效节灌和调蓄水池(库)水源,确保应蓄尽蓄。”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副处长吴建林介绍道。
全力供水抗旱保灌的同时,管理处也积极向着“管理要节水”的目标迈进。通过在全灌区推行测控一体化闸门全渠段应用,积极践行“阳光水务”,让灌区群众交上“放心钱”、用上“明白水”。测控一体化闸门可以每5分钟采集一次水位、流量信息,数据直接上传至红扬综合业务平台,达到预定供水量后,闸门自动关闭,不仅省时省力、提高了效率,更便于对水资源的精细化调度管理。自2次工程更新改造实施以来,全渠道已建成128个测控一体化闸门,100.56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实现水情实时在线监测。
“现在浇地省力又省心,只需记个时间,用计算器一敲,用水量、水费就都出来了,真是用的明白水,缴的放心钱。”作为受益者,穆风军对此很满意。“以前我们这里土地盐碱化严重,白花花一片,苦心费力种上庄稼,玉米长不到1米高,产量也不高,有了扬黄水后,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我们村去年有人的田地收成翻了好几番呢。”
从305.6米的扬程高度,到测控一体化闸门0.01立方米每秒的测量误差,这一高一低之间,丈量着红寺堡扬水人27年来的坚守与创新。当清冽的黄河水从红寺堡扬水一泵站攀援而上,流过条条干渠,淌进智能滴管带,亲润着万亩良田,这汩汩清流不仅滋养着亘古旱塬,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更昭示着“四水四定”深度实践的成功,奏响了“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的时代心声。(红寺堡扬水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