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专题 > 新闻发布会专题

全域深化拓展“四水四定”新闻发布会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5-03-25 阅读量:

  

    问题一:请问我区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产业布局等方面是如何考虑落实“四水四定”的以及取得的经验。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媒体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宁夏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2025年,自治区要重点开展“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突出打好“六个攻坚战”,全面实现“五个新突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了“1+6”行动方案,具体包括“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方案和投资消费稳定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升级、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能源安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市场主体提质增效6个攻坚战行动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各地各部门把水资源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着力确保重大项目用水需求。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夏时指出“水资源是宁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在自治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聚力打造“四水四定”示范区,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在完善政策体系、争取资金支持、推进水价改革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提高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加快建设先行区添能添力。

    一是构建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调整先行区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系统提出了“四水四定”主要指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等。先后制定出台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编制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实施意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水资源约束新定位,落实水资源管控新要求,以规划方案的科学编制引领水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四水四定”原则落实落细经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向黄河流域各省区推广。此外,今年是“十五五”谋划年,在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与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

    二是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投运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东线和清水河等城乡供水工程,加快实施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沙坡头灌区七星渠灌域、固海扬水扩灌更新改造等工程,累计争取国家资金49.5亿元,改善灌溉面积近800万亩,超过630万群众改善了生活用水条件,让“牛车拉水”真正成为了历史。精准衔接国家支持方向,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9.2亿元,支持宁东现代煤化工产业区中水回用、吴忠市第二再生水厂、固原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等43个项目,加快补齐再生水利用短板弱项。

    三是深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探索按污水主要污染物指标分类制定差别化收费标准,建立完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机制。按照“定额管理、超用加价、节水奖励”的原则,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2个县(市、区)末级渠系已全部执行新批复水价,基本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促进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升。

    谢谢各位媒体朋友!

  

    问题二:《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体系,请问宁夏作为西北第一个省级水网先导区,在这项工作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宁夏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作为先行区建设和“四水四定”先行先试的重要抓手,科学统筹规划、工程、数字与制度创新,推动现代水网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宁夏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搭建了“一河三山、三纵两横、两域四带”的水网布局,“一河”是黄河,“三山”就是贺兰山、罗山、六盘山;“三纵”为银川都市圈城乡供水工程、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西海固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两横”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供水延伸工程、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工程;“两域”是青铜峡灌区和沙坡头灌区;“四带”是固海、固扩、盐环定、红寺堡扬水灌区。同时,推进区市县水网协同融合,全面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二是狠抓项目建设。银川都市圈城乡供水及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通水并发挥效益。建设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和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实施清水河、苦水河和31条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推进青铜峡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海原西安供水、沙坡头兴仁供水等农业供水工程建成通水,11余座抗旱调蓄水库开工建设。三是聚力数字赋能。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建成数字孪生灌区试点,推动实现灌溉数字化管理。建成防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体系,以及覆盖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精准支撑防洪避险。建成全国首个灌区测控一体化闸门检测基地,实现多级闸门联调联控,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覆盖全区重大水利工程。四是深化改革创新。深化投融资改革,比如2023年以来我们完成水利投资156亿元。自治区与四川完成黄河用水权交易1500万立方米,开创了全国跨省水权交易先河。成为全国水预算管理唯一省域试点,银川等3市创建为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利通区现代化灌区建设入选全国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自治区部署,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四水四定”为统领,锚定目标、狠抓落实,高质量完成水网先导区建设任务。一是我们将大力开展扩大水利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力争2025年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二是我们要高质量完成“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为水利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扎实开展水预算管理试点,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不断提升水网质效。

  

    问题三:农业是宁夏第一用水大户,请问在“以水定地”方面,2024年重点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的成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答:谢谢这位记者提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2024年,全区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以“四水四定”为牵引,坚持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多管齐下、一体发力,稳步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着力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全区农业取水量56.86亿立方米,较10年前减少6.27亿立方米;农业灌溉面积1079万亩,较10年前增加260.89万亩,有效缓解了宁夏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重点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我们科学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严格落实“以水定地”管控要求,统筹考虑节水、生态、经济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种植规模,逐年调减水稻等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绿色节水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2024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36.3万亩,比2020年压减54.9万亩;示范推广水稻保墒旱直播和精量穴播等节水种植技术,水稻亩均灌水定额较传统水稻种植下降200立方米,减少了20%,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农业,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515立方米,较上年减少9立方米,实现农业节水与粮食稳产丰产协同发展。

    二是我们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以土地平整、节水灌溉工程、渠道管网建设等为重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全年累计投资资金31.4亿元,较上年增加2.3亿元,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02.4万亩,统筹治理改良盐碱耕地20万亩,高标准农田规模达110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7%,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力粮食生产喜获“二十一连丰”。

    三是我们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深入实施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根据水源条件、作物类型和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重点在玉米、设施蔬菜、供港蔬菜等高效作物上推广应用喷灌、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累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645万亩,占农业灌溉面积的60%,2024年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6,较2020年提高6.5%,农业节水效益成效明显。2024年,平罗县、利通区等灌区节约农业用水量近3000多万方,为工业项目提供水源保障,实现工业增加值3000万元。

    四是我们强化数字赋能农业用水增效。制定《高效节水农业自动化信息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协同推进灌区骨干与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建立自治区“互联网+高效节水农业”管理服务平台,配套首部枢纽和测控一体化闸门、输配水管网电控阀门、小型气象站、农田土壤墒情监测设备等,实时对工程运行全天候远程监控分析,拧紧农业用水“水龙头”,实现灌区管理“数字化”、水肥滴灌“智能化”、灌溉服务“便捷化”,推动农业“三省两提两增”成效显著,较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实施前,可省水30%,省肥20%—30%,节省劳动力80%以上,机械作业效率提高20%,耕地利用率提高10%,亩均增产15%,亩均节本增收500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耕细作,深入挖掘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潜力效益,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稳步提升农业用水效益。一是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配套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稳步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全国率先将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二是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扩大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探索更多适合本地特色的节水灌溉模式和技术。加强培训指导和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群众对节水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推动高效节水农业纵深发展。三是优化种植结构布局。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粮食安全,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农作物种植,扩大低耗水高耐旱作物种植,因地制宜推行轮作休耕。四是完善监测与管理体系。依托自治区“互联网+高效节水农业”管理服务平台,构建稳定的农田供水和滴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实现配水施肥管理“按方计量”,让每一滴灌溉水都发挥最大效益。

    谢谢!

  

    问题四:2025年,自治区启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请问我区在落实“以水定产”,优化调整工业结构、推进工业领域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的成效及下一步打算。

    答:感谢您的提问。这几年,工信系统围绕“四水四定”这件大事,在工业用水上打了一套“组合拳”。简单来说就是三个方面:完善制度机制、深化产业转型、推进循环利用。

    第一是完善制度机制。我们建立了“政策+标准+试点”三位一体推进机制,出台了《工业水效三年提升计划》《工业领域贯彻落实“四水四定”保障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实施了“节水型企业-标杆-领跑者”的三级示范体系。像长城能源化工、银川经开区这些“优等生”,拿到了工信部的领跑者称号!到2024年底,全区已经有了57家节水型企业,这就像给工业用水装上了“精准控制阀”,从取水许可、节水管理、用水设备等多角度推动了工业节水工作的开展。

    第二是深化产业转型。我们一边做“减法”——淘汰了 743万吨落后产能,一边做“加法”——累计培育了创新型中小企业69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4家、国家“小巨人”企业28家,推动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4.9%,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6.8,位居西部第一。

    第三是推进循环利用。这几年我们投入了2.2亿财政资金,撬动20亿社会资本,在园区里新建了11个污水处理设施,改造了60公里管网,9个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宁东基地既是国家级智慧化工园区又是废水循环利用试点,现在全区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也达到97.3%,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发力:围绕打好“四水四定”主动战,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深入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园区非常规水循环利用,进一步提升全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算好 “水账”、打好“转型牌” ,让工业发展既要有“产值”又要有“颜值”,为黄河母亲河交出一份宁夏答卷!谢谢大家!

  

    问题五:据了解,“四水四定”先行先试以来,我区在试点带动方面形成了“一地一特色一品牌”,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情况。

    答:谢谢您的提问。“四水四定”先行先试以来,我们选择了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银川市、利通区、盐池县、惠农区、隆德县、海原县、宁东基地为试点,带动全域推开。一年来,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品牌。

    比如说,银川市通过建立健全“四水四定”制度体系,搭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监管平台,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推动各行业量水而行,成功打造了节水型城市。利通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将节约出来的水进行市场化交易,探索出“合同节水+水权交易”的新模式,实现了节水效益最大化,利通区“合同节水+水权交易”入选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盐池县通过“污水厂提标改造+管网配套建设”,打造再生水利用完整链条,实现了再生水在工业、生态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效节灌实现全覆盖,打造了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节水开源筑牢生态屏障”获全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再比如说,惠农区通过集蓄雨洪水,补充黄河水,压减贺兰山东麓地下水开采量,整片区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有效改善了贺兰山东麓生态环境。隆德县通过渝河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实现了灌溉用水数据实时在线监测,水闸等关键设备智能远程操控,水量配置调度线上精细管理,全面提升了农业灌溉效率与服务水平。海原县以西河灌区为重点,采用“项目公司+合作社”运营管理模式,健全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机制,促进灌溉工程良性运行,西河灌区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二批深化农业综合改革现代灌区试点。

    还有,我们的宁东基地聚焦工业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积极培育光伏发电、新材料等新兴节水产业,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煤化工废水和矿井水“零排放”项目,实现污废水全部回用,成为西北首个国家工业废水循环试点园区。

    下一步,我们将以试点经验为基础,深化拓展“四水四定”,为全国“四水四定”工作提供“宁夏经验”。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