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专题 > 水利学会 > 会员之家

以水为脉,点睛“塞上江南”新画卷

来源: 中国水利网站 作者: 日期: 2024-09-20 阅读量:

黄河奔腾万里入海,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位于上游“几”字一撇处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因黄河润泽,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宁夏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名,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更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丰腴。

五年来,宁夏把住黄河安澜底线、守牢生态环境生命线,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从缺水而困到节水为重、量水而行、治水而兴,一幅“城水协调、人水和谐、地水相宜、产水匹配”的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全自治区开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试

202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试,探索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新模式。

宁夏以“四水四定”为先行区建设的基础性原则、战略性举措,研究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率先在省级层面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制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度节水控水等配套方案,明确6大类40项评价指标、80项重点任务、100项重点工程,形成了纵贯五级、横盖市地的“1+1+9”目标政策体系,从产业布局、发展路径、政策保障等方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量水而行。

深入推进多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和高效节水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614万亩、占灌区总面积57%,农田灌溉水利用有效系数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出台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工业园区地方标准,积极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等节水技术,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3%;全力推动城市节水降损,加快节水型城市达标建设,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8.8%,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拓宽水权交易渠道,打通市县间、灌域间、行业间、用户间和不同期限的水权交易通道,共完成用水权交易339笔,交易水量2.53亿立方米,金额5.02亿元。特别是2023年11月,宁夏以1800万元成功购得四川出让的1500万立方米用水权,成为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这也是宁夏在严管精控、能节尽节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水资源“开源”的首创性改革。

一个个节水增效的典型案例,成为“四水四定”先行先试的生动实践。目前,宁夏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5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79,首次超过全国平均值;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22.2%、14.5%;64%的县(区)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93%的公共机构和60%的高校建成节水型单位。

绘制塞上“富春山居图”

柏油村道平坦干净、溪水池塘清澈见底、田畴阡陌瓜果飘香、农舍庭院别具特色、乡风民情和谐淳朴……行走在宁夏乡村,弥漫的是诗意,品味的是意境,流淌的是乡愁。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长期干旱少雨,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自治区水利厅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以水土流失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施策,改山治水、封山育林,修田建坝,坚持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并举,水土保持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荒、治沙“六结合”的立体治理模式让南部山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裸露的泥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勾勒出的浓淡相宜的光影画面,彭阳县“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经验在全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推广;渝河清水潺潺、山水相映,宛如一幅泼墨长卷,隆德县“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河库共治、高效节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成果入选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清水河畔,绿树成荫,一个个美丽新乡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在“六结合”的立体治理模式下,盐池县、原州区、隆德县、海原县、西吉县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称号。

目前,宁夏水土流失面积减幅达61%,年均入黄泥沙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000万吨,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好转,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2023年宁夏水土保持率达到7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4个百分点。

宁夏作为沿黄九省(区)(自治区)唯一一个全域均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率先在全域推广“河长+检察长+警长”管理模式,与甘肃、内蒙古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成为黄河流域首个与上下游均建立补偿机制的省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固基础,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目前,全自治区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9年超过80%,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2022年和2023年度,宁夏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均获得优秀等次。

让黄河成为塞上幸福河

黄河宁,天下平。宁夏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一段,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坚决保障黄河宁夏段的安宁,又要主动维护黄河下游流域安全,和其他8省(自治区)携手共进,共筑黄河安全屏障,共颂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沿黄地区集中了全区80%的城镇、近60%的人口,创造了9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多年来,宁夏累计投入70多亿元打造黄河护岸工程,建成标准化堤防416公里,完善河道防洪体系,防洪标准提高到了50年一遇。

今年,宁夏投资13.89亿元,开工建设国家“江河战略”的骨干工程、先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对未达标堤防加高培厚,实施控导、防护等河道整治工程,保障防洪安全。

黄河银川段长80多公里,占黄河宁夏段的五分之一左右。作为银川段最大的工程——黄河银川东升段三期工程,总投资5000多万元,共新建加固丁坝15道和护岸1段,修补了多次迎汛造成的岸线后退,补齐了防洪工程短板,筑牢河道安全的屏障;和黄河银川东升段不同,黄河吴忠利通区、青铜峡市两岸临河城市段建设标准更高,按照城市段防洪标准50年一遇、其余河段2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堤防工程60多公里,沿河两岸建成黄河体育公园、奥体中心。昔日的河滩泛滥地,变成今天的休闲区,黄河和护岸工程一同融入到了城市当中。

2022年6月1日,银川市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在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启动。这是银川市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是建设先行区示范市的重要举措,是全民呵护母亲河安澜的生动实践。

银川市深耕细作、统筹布局,着力提升地区水质。银川市水质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至今,全市主要排水沟入黄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为黄河注入达标的“健康血液”。通过消除黑臭水体、建设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银川市不仅荣获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更为黄河银川段量身打造了天然的二次净化池。

劣Ⅴ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森林覆盖率超过1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8%,荒漠化和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十四五”以来,宁夏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加速前行,能耗强度累计下降9.6%、降幅位居西北第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华丽蜕变,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老百姓心里的答卷。宁夏将继续以水清岸绿守护“母亲河”岁岁安澜。




时间:2024-09-18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http://www.chinawater.com.cn/ztgz/ggzq/sxnxslxdj/202409/t20240918_1056725.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