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廷和:创新机制 强化措施 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
创新机制 强化措施
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
自治区农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水利厅副厅长 毕廷和
(2011年1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自治区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对近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做总结报告。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区各地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打造“黄河金岸”,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力度,“大手笔规划、大额度投入、大兵团作战、大规模整治、高标准建设”,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务实苦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89.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20%。投入劳力8135万工日、机械台班220.9万个,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34%和208%。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66.5万亩、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6.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3.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58平方公里、解决了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困难问题。全区灌排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灌溉保证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区粮食产量增加16.7%,引黄水量下降10.1%,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用水保障。
通过全社会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广大干部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和组织发动能力,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群众受到了教育,培养了农民群众集体主义观念;改善了党群、干群和邻里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社会各界对农田水利的关注程度进一步提升。
总结近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概括起来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发展完善了“一个思路”,创新建立了“四个机制”,强化了“五个到位”,实现了“六个新突破”。
(一)发展完善“一个思路”
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建管结合,在北部引黄灌区突出“节水、挖潜”,大力实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排水沟道治理,建设节水型灌区;中部干旱带围绕“水源、特色”做文章,在扬黄灌区内部挖潜节水,向外延伸扩展,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重点工程,大力推进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建设,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和旱作高效节水农业保障体系。南部山区围绕“开源、增效”,以水保生态建设为重点,坚持库、坝、窖、池联合运用,大力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库井灌区节水改造、旱作基本农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小型水源工程的配套建设。
(二)创新建立了“四个机制”
一是以奖代补机制。连续在全区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活动,实行“以奖代补”,奖励资金逐年增加,五年来自治区财政共安排以奖代补项目资金1.01亿元,撬动了市县和群众投入27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是行政推动机制。各地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具体措施,作为密切党群、干群、邻里关系的重要途径,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与干部考核任用相挂钩,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组织保障体系,强化行政推动。自治区领导多次亲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调研指导。各市县主要领导都亲自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强化干部带头示范效应。五年来全区干部职工参加农建义务劳动240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
三是群众广泛参与机制。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把组织群众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相结合,投工与筹资相结合,人力与机械施工相结合,村队组织形式与协会参与组织形式相结合,引导群众积极投劳投资,集中解决一村一队难以解决的问题,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和自觉参与的机制。
四是项目整合机制。以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各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组织牵头,按照“统一规划,统筹项目,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片治理,整体推进,形成了强大合力。
(三)强化“五个到位”
一是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到位。坚持规划先行,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统筹制定总体规划,各市县制定了县级农田水利建设五年和十年规划。跳出以往“挖沟清渠,就农田水利干农田水利”的 工作模式,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环境整治、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相结合,综合考虑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将沟渠整治、道路 整修、庄点美化、生态绿化等各项惠及民生的工作打包纳入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实行山、水、田、林、路、庄全面整治、综合治理。各地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契机,把一些多年未治的低产田、荒滩地以及条田档向不规整、灌排设施不配套的地方列为治理重点,通过统一规划布局、打破原有土地界限和条田档向进行高标准整治,“绘就塞上田园美好蓝图”。一些地区通过治理后,灌排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是提早行动,安排部署到位。突出一个“早”字, 将四季连为一体,整体安排部署。自治区及各市县每年年初就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年度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奖励办法和验收考核办法,做 到思想早发动,任务早下达、措施早制定、资金早落实、施工早行动。在抓好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基础上,七月份就开始谋划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各 项准备工作。9月初开始,各市县抓住时机,放弃节假日,在抢收秋粮的同时,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
三是大造声势,宣传发动到位。充 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全区上下形成了轰轰烈烈大搞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一些地区组织动员乡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引领示范,树立标杆,起到了明显的带动效果。
四是严格把关,质量管理到位。自 治区制定统一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各市县普遍采取先做出样板示范工程,组织 乡村干部观摩学习之后推而广之的做法,有效统一了建设标准,提高了施工质量。在抓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工程建后运行管护,实行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考 核,使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五是加强督导,督促考核到位。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和各市、县加大检查力度,不间断巡回督导,及时掌握动态、检查质量、督促进度、协调解决问题。适时召开现场观摩会,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起到了激励先进、督促后进、促进平衡发展的作用,使全区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竞争态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束后,自下而上逐级严格考核验收,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做到工作善始善终、奖罚分明。
(四)实现“六个新突破”
一是山川联动,实现规模范围的新突破。初步转变了以往“川区大干、山区小干”和仅实施国家项目的局面,在引黄灌区进一步加大力度的同时,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各县区也掀起了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农田水利建设的涉及范围、治理面积、社会影响程度均达近三十年最好水平。
二是连片治理,实现建设机制的新突破。在工程布局上,改变过去单靠人力小修小补和治理区域分散的模式,从群众最急需解决的灌排难题入手,集中整治工程量大、实施难度大的边缘死角和中低产田,实行人机结合、集中投入,连片建设,整片推进,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加强引导,实现群众组织方式的新突破。改变过去以村队出工、劳动力分散的模式,采取“以工换工、以工折资、轮流整治”的方式,以乡镇为单位跨村调集劳动力,实行“大兵团会战”,有效解决了劳力少、出工难、效率低等“瓶颈”,开创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组织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效形式。
四是多方筹措,实现资金投入的新突破。改变过去单靠国家投入和群众投劳的单一化投入渠道,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大社会融资和金融信贷投入力度,实行国家、集体、企业、农民一起上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规模达历史之最。
五是创新技术,实现工程质量的新突破。大力推广微喷灌、水稻控制灌溉、高效补灌、激光平地、水表集中联户管理等新措施、新工艺、新材料,有效提升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理标准和技术含量。
六是综合配套,在效益上实现新突破。突出边缘死角、低产田、荒地的治理,实行全面整治、综合配套,向荒滩要良田,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实现了综合效益的新突破。
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的成绩,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市县高度重视、真抓实干的结果,也得益于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近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领导重视是关键,部门配合是支撑,群众参与是前提,加大投入是保障,激励机制是动力。
虽然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个别县对农建认识不到位,有畏难情绪,群众发动不充分,组织不得力,一些地区治理标准有待提高。二是部分涉水项目的质量监管有待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农村水利工程建后维护不到位,许多地区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没有建立工程维护和良性运行的机制。
二、正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
多 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我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区农田水利设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防灾减灾能力脆弱,远远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区的区情决定了必须要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势十分迫切,任务十分繁重。分析我区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形势,压力与动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体现在“五个迫切要求,三个有利条件”。
“五个迫切要求”:
一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迫切要求。我区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维护更新投入不足,老化失修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旱耕地比例占到50%以上,还存在200多万亩中低产田,迫切需要改善灌排生产条件,挖掘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迫切要求。当前,我区正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迫切需要提供可靠、高效的现代化灌排配套设施。
三是日益突出的水资源形势,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迫切要求。我区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率低、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2。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需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迫切需要建立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迫切要求。目前全区尚有55万原规划内农村人口亟待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同时由于农村水源变化、水污染和水质标准提高等原因,新增68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加之自治区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战略,35万移民饮水问题亟待解决,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任务艰巨。
五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迫切要求。我区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土壤次生盐碱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迫切需要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土治水,改善生态环境。
“三个有利条件”:
一是中央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三农。2011年,中央决定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二是国家将农田水利作为投入的重点,将大幅增加资金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近年来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好的机制,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要坚决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克服麻痹松懈和畏难厌战情绪,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对滞后的县区,要向先进县学习,找准突破口,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关键措施来部署,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来推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为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创新机制,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
今 后一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以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多渠道、大幅 度增加资金投入,多措施、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多方面、大效力整合项目资金,多层次、大范围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概括起来就是要统筹实施好“一个规划”,突出“三个重点”,推进“三个创新”、实现“三个增加”。
统筹实施好“一个规划”。即统筹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以自治区经济社会“十二五”规 划为统揽,全面实施农田水利规划。各市县要认真对照已制定的《县级农田水利规划》,认真落实各年度的建设任务,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 部的职能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沟通,强化各类涉水项目的衔接、整合和监管,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总体水平。要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前期 工作力度,为争取项目资金打好基础。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综合治理。加大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骨干排水沟道的整治力度,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 利工程。切实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以县为单位连片配套改造。战边缘、灭死角,对农田排灌和道路设施凌乱的区域,打破现状布局,统一规划高标准综合治理, 加快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渠畅通、沟相连、路平坦、林成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二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到2012年解决规划内2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解决新增6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和35万生态移民的饮水问题的目标,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扩展和小型分散供水工程联网等措施,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村自来水基本普及。三是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水稻控灌、高效补灌、低压管灌、微喷灌、激光平地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于2012年提前完成规划的中部干旱带115万亩补灌工程建设任务,保障生态移民和特色农业用水,推进中部干旱带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三个创新”:一是推进机制创新。继续深入开展“黄河杯”竞赛,不断创新以奖代补、财政投入、项目整合、一事一议等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农民以资代劳、吸引信贷资金以及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机制,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持续增长。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农田水利科技研究,大力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全面提高农田水利科技含量。三是推进管理创新。坚持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齐头并进,同步考核,切实扭转重建轻管的形象。加强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保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康发展。 实现“三个增加”。一是投入实现大幅增加。力争今后十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二是治理规模实现逐年增加。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声势不减,力争治理范围逐年扩大,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逐年增加。三是建设效益明显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效益指标逐年提高,农业农村供水、抗旱防汛减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各位领导,同志们,成绩只代表过去,新时期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推动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实现新跨越,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