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专题 > 河湖长制 > 媒体关注

银川晚报:灵武河渠治理不放过“毛细血管”

来源: 银川晚报 作者: 日期: 2017-09-18 阅读量:

灵武河渠治理不放过“毛细血管”

“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灵武市对85条478公里支斗级以上沟道、10座水库全部实行了河长制管理。下一步,灵武市将继续结合“百日攻坚”、“碧水蓝天、美丽城乡”等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河湖的治理措施,规划投资11.36亿元,全面推进排水总干沟、大河子沟等6条市级沟道和灵白路边沟、沈二沟等13条乡级沟道的综合整治。

苦水河脱胎换骨

9月14日,记者漫步在灵武市境内的苦水河堤岸上,只见阳光下的苦水河河面流水潺潺,河岸整洁美观、草木葱郁……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苦水河脏乱差的过去。

“以前这条河没修整时,沿岸村庄居住的农户把苦水河当作垃圾桶,每天生产生活垃圾都倒进河里,导致河流很脏。现在通过治理,拆除了沿岸的违建,河水变清,环境也改善了。”提起该河道脱胎换骨式的转变,灵武市白土岗乡华新村村民马成学难掩喜悦。

苦水河是灵武市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这次治理的重点。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这次和苦水河一样,发生如此大变化的,还有大河子沟河道、排水总干沟、黄河灵武段、西大沟、东大沟、榆木桥大沟和南干沟等一级支流。

河网水系、“毛细血管”一起治

在灵武,被治理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大的河网水系,就连农村沟渠这样的“毛细血管”都被治理得井井有条。14日下午,记者在灵武市崇兴镇韩渠村看到,虽然渠里没有流水,但整个沟渠特别干净,渠边还种有各类花草。“以前这个沟没有整治,里面漂着塑料袋和生活垃圾,天一热就散发着臭味,我们住在周围特别难受,都害怕会生病。现在整治了,我们也都安心了。”家住翻身沟附近的村民马兰花说。

“今年3月份开始,我们镇就对辖区内的沟渠进行了一个彻底的清理和修复。”崇兴镇副镇长邓卫东告诉记者,今年该镇对7条主沟渠进行大规模整治,目前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为了让整治后的效果保持下去,该镇对每一条沟渠指定了负责人。

21个行政村全天候保洁

因地制宜才能精准施策。为完成一个污染源治理,销号一个污染源,完成一段河渠治理,销号一段黑臭水体,灵武市先后发布实施《灵武市“碧水蓝天·美丽城乡”环境保护综合整治行动计划》《灵武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制定“一河一策”方案,实施“一河一长”制度,建立“一河一账”台账。

“在治理中,我们发现大河子沟高盐水侧向浸渍农田,对周边农田存在潜在的危害。因此我们对该河流将进行盐碱治理,治理项目已列入自治区盐碱地规划。”灵武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一些养殖场造成的沟渠污染,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对策,比如实施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等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60个养殖场的相关建设。

记者在灵武市梧桐树乡史家壕村看到,道路边的臭水沟已经被漂亮的水泥渠所取代,马路两边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垃圾桶,每天早晚都会有人打扫卫生。“我们购买了5辆保洁车、2辆垃圾勾臂车,21个行政村将实现全天候保洁,同时做到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村收集,镇中转。”灵武市郝家桥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时很多倒在沟里的垃圾,现在有了去处。

与此同时,灵武市今年还扩大了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及改厕工作,计划完成7261座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及改厕任务。每年拨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垃圾清理和卫生保洁,城区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5%、96%。实施14个农村污水处理终端和1.5万户改厕提标改造,农村污水达标排放,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建成“智慧环保”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治水不是一时之治,是长久之治。治理好的河沟如何监管是一个难题,为了实时监控河沟的污染情况,灵武市建成了覆盖高新区、再生园区、临港园区、旗眼山水库、东沟、西沟、梧桐湖湿地等区域的“智慧环保”物联网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涵盖废气重点污染源企业15家、废水重点污染源企业15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14座、公共区域4个、医院6家共50多个站点,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管控,目前系统已投入试运行。

同时,灵武市有关部门还启动了水源地的安全、水资源监测和监控应用系统,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定期对全市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运行、供水卫生等情况进行检查,每季度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每天对出厂水进行11项常规化验,每月对28项水质指标进行检测。

此外,灵武市还在全市各级河沟段重点位置增设水质监测点、安装摄像头,及时高效解决污染问题,探索开展河道分段承包责任制,将各主要河段分解分包给企业、村民或社区,实现流域全覆盖、多维联动网格管理,让“电子眼”无处不在。记者 张碧迁

(来源:银川晚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