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干渠:此心安处是吾家
夜幕降临,昏黄的街灯被深秋的寒风刮得摇摇欲坠,两面斑驳的土墙,艰难地扛着一个生锈的钢铁架,组成了一个老旧小区的简易大门,像极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眼巴巴望着归来的儿女。大门口是一间同样简易的帐篷、一张桌子、登记本、测温枪、酒精、消毒液,两位忙着查看“绿”码、登记测温、消毒消杀的工作人员。他们白天是西干渠管理处机关大楼里的工作者,夜里是小区疫情防控的“守门人”。他们神色疲惫,但眼神始终坚定;他们诸事缠身,但对待居民依然心细如丝。疫情暴发之始,管理处党委第一时间联系结对共建农垦建社区,组织志愿者主动承担起小区疫情防控值班任务。
“马科长,机四口子要加水;马科长,暖泉农场用水指标已完,但现在着急要灌葡萄、枸杞;马科长,牧二段水位到了警戒线;马科长,平吉堡节制闸远程控制出现了问题,需要紧急停机;马科长,这位大爷没有智能手机,查不了健康码……”马科长最近成了管理处的“红人”,被封控人员逐日增加,部分党员又被抽调下沉一线做志愿者,同时正值冬灌时期,马军作为灌溉管理科科长,也是机关里唯一在岗的一位科长,自10月25日开灌以来,他便驻守单位不曾回家,一人挑起灌溉、安全、防疫的重担。白天奔走在渠道边查安全、看水位,视频联系用水协会了解农田灌水情况,耐心宣传疫情防控时期“非必要不灌水”政策,安抚用水户焦虑情绪。夜里裹上棉大衣,戴上志愿者工作牌,又站在了疫情防控值班点。“马科长,您大半个月不好好休息,不累吗?”“没事,我身体好得很。”随后跟着他的标配哈哈哈大笑声。
“鲁丽姐,你一个人辛苦一下,我赶时间把这份报表做完,半小时后到……”黄翔说着又埋头进了财务报表里。她们俩是财务科工作人员,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只能上午抓紧处理工作,中午去疫情防控值班点接班,下午交班再回来继续未完成的工作。“看到报道里两三岁的孩子确诊,真的很心痛,只希望我们能多做点儿,早些战胜疫情,还我们这个城市平安有序,让我们的孩子平安长大……”作为一位两岁小女孩的妈妈,黄翔动情地说着。
他们是这个单位一个小小的缩影,是这个城市磅礴抗疫洪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他们用平凡书写着大爱,用坚守讲述着忠诚和担当。接到自治区党委关于机关单位干部坚守岗位、下沉一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通知以来,管理处在岗的四位处领导、四名男性干部职工,管理所在岗的全部工作人员,都主动以单位为家,逆风而行,迎难而上,抗疫情,保冬灌。
《长津湖》中有一句话,“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他们义无反顾挡在病毒前面,为身后的家人们守着一份岁月静好。(西干渠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