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自治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水利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四水四定”要求,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做为促进农业节水、拓宽灌区建设运维资金的关键抓手,聚焦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四项机制”基本建立,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健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逐步完善,农业用水管理机制不断深化,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初步建立,1046万亩改革实施面积实现全覆盖,完成县级自验和市级复验。全区农业用水占比从2017年的85.4%下降到2023年的80.8%,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7年的0.524提高到2023年的0.579,吴忠市利通区、海原西河灌区入选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一)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我区农业用水实行“骨干工程水价+末级渠系水价”的分级审批、终端水价制度。骨干工程现行水价自流灌区0.025元/立方米、扬水灌区0.135-0.157元/立方米。超定额用水自流灌区加价2分/立方米,扬水灌区加价5分/立方米。2023年,水利厅配合发改委完成2020-2022年骨干工程供水成本监审,制定了《引黄灌区骨干工程供水价格调整方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待进一步完善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全区22个县(市、区)末级渠系已全部执行新批复水价,其中:自流灌区2.68~6.2分/立方米;扬水灌区4.4~20.4分/立方米,基本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水费实行“统一征收、分级管理”和“收支两条线”政策,全面推行电子化缴费模式,终端水费由基层水管组织统一收取后,骨干水费上缴自治区财政,末级渠系水费缴入地方财政,水费收缴实现了闭环管理,过程公开透明。
(二)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通过用水权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有效吸引宁夏水发、水投等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化灌区建设和运营,推进现代化灌区“投建管服”一体化模式,一体推进自治区骨干水网、市县配套水网和田间高效节灌三级水网建设,骨干渠道砌护率达到85%以上,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81万亩,占总灌溉面积54%,形成“长藤结瓜”式抗旱保障体系,灌区水资源调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实行“骨干工程专管+末级渠系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骨干工程由10个水利厅直属渠道管理处、沙坡头区水务局和水投跃进渠水务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末级渠系由县(市、区)负责管理,以乡镇为单元组建191个基层水管组织,因地制宜推行“灌溉服务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公司”等模式,末级渠系“最后一百米”实现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
(三)农业用水管理机制。按照全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开展农业用水权确权,将区域农业用水权逐级分解到乡镇、村组和干渠直开口等,确权到有效计量单元,共确权农业灌溉面积1058万亩,确权水量43.6亿立方米。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和自治区年度水量分配及调度计划,各县(区)及时将年度农业用水总量细化分解到干渠直开口、乡镇、村组和最适宜计量单元。每年开展灌溉面积遥感核查,摸清灌区边界、灌溉面积、种植结构、灌溉方式等底数。积极推进农业用水监测计量提标改造,建成泵站及干渠引水流量监测点150处,干渠测水断面监测点301处,累计安装测控一体化量测水设施5034套,干渠直开口计量率达到100%,在线计量率达到52%。
(四)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自治区水利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用水奖补办法》,明确了奖补原则、对象、标准和资金来源。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制定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办法,统筹整合水资源税、水权交易所得、财政补助资金等,探索对节水主体、用水户等进行奖补。自2019年以来,累计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资金1.67亿元,其中:中央下达0.76亿元,占比45.5%,自治区及以下财政部门安排0.91亿元,占比54.5%,主要用于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量测水设施升级改造、渠道砌护及建筑物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