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视频报道

江山壮丽 我说黄河丨写在大地上的水利博物馆

来源: 央广网 作者: 日期: 2023-08-12 阅读量:


江山壮丽,我说黄河。我是来自宁夏水利博物馆的谭炜,我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从小在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下长大,小时候经常会和小伙伴在黄河滩边踩河泥玩,落潮时在河石间捕小鱼捉小虾,黄河、青铜峡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宁夏水利博物馆 谭炜

对于不熟悉宁夏的人来说,宁夏不过是荒漠之地,而对于了解宁夏的人来说,脑海里就会想到四个字:“塞上江南”。你知道“塞上江南”这个美誉是怎么来的吗?其实,是因为“百渠流润”!

万里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进入宁夏,过青铜峡,到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全长397公里。黄河在宁夏境内虽然不足其总长的十三分之一,但宁夏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水利建设开发史,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

在具有两千多年灌溉历史的宁夏引黄古灌区,现今还存在着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大清渠等14条古渠,每一条古渠都流淌着无数的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见证。

汉渠灌渠

宁夏历史上的第一条古渠是秦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收复河南之地后,驻扎在北方地区,充分利用黄河便利的灌溉,兴修水利,开凿了古秦渠,拉开了宁夏引黄灌溉的序幕。

北魏名将刁雍任职期间到宁夏,不仅新开修了艾山渠,还将原有的渠道进行了整修,宁夏一改过去旧貌,成为了北魏政府输出军粮的重镇,因此就有了“塞北江南”的美誉。而在向外运送军粮时,刁雍又倡导黄河水运,开创了黄河上游大规模水运的先河。

“一渠萧瑟黄绿间”,唐徕渠从青铜峡一路向北流,从银川市穿城而过,它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最长的一条渠道。有人说,唐徕渠承包了银川多半的美,水利人亲切称之为“唐老大”。光听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著名的唐徕渠是唐代开凿的,其实,唐徕渠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古渠的雏形,在唐代多次开展过疏浚整修工作。唐徕渠将黄河水由南向北调动了300多公里,依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专家曾表示,唐徕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

唐徕渠银川城市段

唐徕渠等众多古渠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在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类似“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百井稠”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来形容当时宁夏的水利盛况和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景象。

到了清代,宁夏开凿的灌溉渠就更多了,比如说大清渠、惠农渠、昌润渠、滂渠、良田渠等,形成了“百渠流润”的盛况。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作为宁夏一号工程的青铜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建设,结束了宁夏平原2000多年来无坝引水的灌溉历史。随后宁夏又建成了沙坡头水利枢纽和四大扬水工程。如今,宁夏引黄灌区受益范围1.3万平方公里,引黄干渠达25条,总灌溉面积达到1046万亩。

潜坝新姿

2017年10月10日,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00多年来,中国人对黄河的治理利用从未停止过。黄河水在宁夏浇灌出一片“塞上江南”,而写在大地上的水利博物馆更是成为了宁夏人民心中的一个文化印记。

唐正闸鸟瞰图

【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 牛学智】

自人类治理黄河、开发利用黄河以来,所有的智慧结晶都凝结在水利博物馆里,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黄河文明对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纽带作用,这就说明黄河文明贯通了整个宁夏大地农耕文化的发展。这不但推动了宁夏具体的物质发展和精神生产,更铸造筑牢了宁夏地区旱地农耕文化的精神秩序。因为治水也罢、管理水也罢、利用水也罢,它都需要团结,这不是个体能完成的,这就养成了宁夏团结、和睦、凝聚的精神特点。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季苏平 柴华

记者丨郭长江 许新霞 徐易欣 宝杰 刘宇华

编辑丨陈宇 闫梓锋

音频制作丨李晨雨

视频导演丨刘宇华

后期制作丨孙桓

设计丨宋瑜珊 苏倩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时间:2023-08-10    来源:央广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826936602483648&wfr=spider&for=p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