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媒体聚焦

宁夏隆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穆国虎 日期: 2025-08-15 阅读量:

八月的六盘山深处,树木郁郁葱葱,渝河碧波漾漾,街头巷尾绿树成荫,小区里蝉鸣鸟叫声不绝于耳——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是宁夏隆德县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

六盘山下。隆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翻开隆德县2025年上半年生态环境“成绩单”,一组数据格外亮眼: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及PM2.5浓度均居全区第一,优良天数比例91%;渝河联财国控断面、4个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9.8%,CCER林业碳汇项目通过国家初审……

这些成绩,是隆德县坚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力佐证。

自视问题 保护生态

生态保护绝非“一劳永逸”的攻坚战,而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隆德县城一角。隆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面对“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2.9%”“PM10、PM2.5浓度距年度目标仍有差距”“渝河联财断面水质同比变差”等问题清单,隆德县干部群众始终保持着清醒:“全区第一”的空气质量背后,仍需直面沙尘输入性污染、臭氧污染等“硬骨头”;渝河曾连续8年保持Ⅱ类水质,如今的波动更警示着“治理容不得半点松懈”。

正如固原市生态环境局隆德分局局长刘小兵所言:“生态保护就像逆水行舟,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

这份清醒,源于对“生态是民生福祉”的深刻认知。从政府决策将生态指标纳入干部考核“硬约束”,到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再到村民自发参与护林巡河,“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已成为全县共识。

隆德的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唯有正视问题、主动攻坚,才能守住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治山理水 富民惠民

治山,让“绿色银行”释放生态红利。六盘山是宁夏的“生态水塔”,也是隆德县(西北)的“绿色屏障”。近年来,隆德县以南部水源涵养建设、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契机,完成人工造林35.43万亩、森林抚育项目任务4.5万亩,退化林修复2.91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3平方公里。

六盘山下。隆德县委宣传部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CCER林业碳汇试点项目的落地——通过无人机测绘、数据建模,隆德县集体林地碳储量被精准量化,“空气”变成了可交易的“资产”。隆德县林草局局长胡耀军算了一笔账:“待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每年可产生碳汇收益超千万元,真正让‘守绿’变成‘增收’。”

理水,让渝河焕发新生机渝河是宁夏隆德县的“母亲河”,也是黄河二级支流。面对联财断面水质波动、峰台段氟化物易超标等问题,隆德县打出了“组合拳”:一方面,实施什字河水生态修复、张银水源地保护等工程,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严管工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关闭自备井8家,整治入河排污口20个,让“河畅、水清、岸绿”的画卷重新铺展。如今渝河边的步道,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去年还有白鹭来安家。

惠民,让“生态福利”触手可及。在南凤嘉园B区,“宁静小区”试点建设让居民告别了噪音困扰;3400户农村家庭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煤烟味”变成了“草木香”;17个残膜回收网点让“白色污染”无处遁形,91.5%的残膜回收率守护着耕地健康……这些“小切口”的民生工程,串起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正如市民张女士所言:“以前总觉得‘生态’离生活很远,现在才明白,好空气、干净水、安静的居住环境,就是最普惠的幸福。”

久久为功 长效常治

生态治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隆德县正以“钉钉子精神”构建长效机制:空气质量提升上,推行施工工地“6个100%”抑尘措施,淘汰老旧车辆320辆,力争全年优良天数稳定在90%以上;水环境治理中,渝河“一河一策”方案明确清淤、生态护坡等12项任务,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常态化监管;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对历年项目开展“回头看”,年内将完成42个行政村治理,超额完成自治区考核目标。

渝河流域。隆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更深远的探索在于生态价值转化。隆德县正推动林业碳汇项目进入全国碳市场交易,培育“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等新业态,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我们不仅要守住生态红线,更要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县委书记刘斌表示,在宁夏“一河三山”生态格局中,隆德既要当好六盘山生态屏障的“守护者”,更要成为生态变现的“探路者”。(记者:穆国虎)



时间:2025-08-15     来源:人民网

http://nx.people.com.cn/n2/2025/0815/c192493-41323075.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