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媒体聚焦

防汛防灾,宁夏层层筑“堤”层层防

来源: 宁夏日报 作者: 王婧雅 马雨馨 日期: 2025-08-07 阅读量:

自治区防汛调度会议现场。 记者 王婧雅 摄


马泽旭与同事在镇北堡拦洪库堤坝上进行夜间巡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前,防汛工作步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安危,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果断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自治区党委、政府闻令而动,迅速召开会议,深入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近期,宁夏天气形势复杂多变,部分区域累计降雨量超出历年同期,且伴有短时强降水,个别地段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居高不下,防汛形势异常严峻,任务艰巨繁重。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响应,以一系列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举措,构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查漏补缺保安全

7月23日至25日、8月3日至4日,宁夏遭遇两轮大范围强降雨,局地极端性特征显著,致灾风险极高。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这两轮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自治区领导多次对应急准备进行调度,并召开专题会议,提前谋划、果断部署,为全区防汛工作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提供了坚实的领导保障。

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积极作为,迅速周密开展各项工作。一方面,印发紧急通知与工作提示,为防汛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和要求;另一方面,协调水利、住建、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负责人带队组成工作组,深入五市及县(市、区)进行实地指导检查。这一系列行动,形成了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确保防汛救灾工作在关键时刻指挥有序、行动有力,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共同应对防汛挑战。

为提升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动态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降雨强度、灾害类型和影响范围,制定详细科学的应急响应流程与处置措施。面对城市内涝,提前制定预案,紧盯排水设备调配、交通管制实施及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等关键环节;针对山区山洪和地质灾害,明确监测预警、人员撤离和抢险救援等工作要求。同时,我区强化24小时值班值守与领导在岗带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密切关注预警信息,不得擅自离岗脱岗。严格落实预警信息反馈闭环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传递畅通无阻、雨情汛情实时掌握、防汛调度不间断,为防汛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数据显示,7月23日至25日强降雨期间,全区多地降雨量超标,贺兰山东麓、黄河右岸多条沟道发生洪水。根据雨情变化,我区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宁夏气象局联合多部门发布气象风险预警89条,覆盖防汛责任人2195人次;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51次、临近预报预警42次,靶向预警提示信息覆盖172.97万人次;先后组织开展联合会商7次,深入分析研判各类情况,及时调度相关地区,跟踪雨情水情汛情变化,督促落实“叫应”机制,确保预警到人、响应到位、叫应闭环,让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灾害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提升专业队伍防汛救灾技能是有效应对灾害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区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救援队伍培训演练,邀请专家讲解理论实践知识,模拟洪涝灾害场景提升预警发布、人员转移、抢险救援及灾后恢复等全链条实战能力。同时,建立完善救援力量和物资调配机制,统筹消防、武警、民兵及社会救援力量,形成合力。构建区、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保障帐篷、棉被、食品、饮用水等物资充足,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宁夏在防汛关键期采取的有力举措,充分彰显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与责任担当。通过完善预案、落实值班、强化演练、科学调配资源,宁夏筑牢防汛“安全堤”,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在防汛这场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记者 王婧雅)

气象预警更精准

当前正值防汛关键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宁夏气象部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通过构建精密监测站网、推广智能预报技术、强化风险预警联动、畅通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提升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为全区防汛救灾决策和行动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

依托风云气象卫星、全区11部天气雷达以及1000多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点,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利用分钟级高频更新的观测数据,结合先进的‘风雷’AI模型等技术,对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灾害性天气进行滚动监测和预报预警。”8月5日,宁夏气象台副台长何劲夫告诉记者,这种高密度、高频次的监测能力,显著提升了捕捉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能力,为提前预警争取了宝贵时间。

预报精准度的跃升,核心在于智能数字预报技术的深度应用。近年来,宁夏气象局持续攻关,成功研发并应用了暴雨多模式自适应集成、聚类分析等多项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显著提升了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水平。目前,宁夏已能提供未来10天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24小时内逐小时、1天至10天逐3小时的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对关键期和转折性天气的预报能力明显增强。

“尤其针对预报难度大的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宁夏气象部门着力建设高分辨率气象预报模式系统。”何劲夫介绍,该系统融合地面、卫星、雷达等多源精细化观测资料,深入解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热力过程,通过逐小时循环同化更新,生成了水平分辨率高达1公里、未来24小时逐小时更新的快速预报产品,有效提升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但是气象科学属于预测科学,本身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之监测网点并没有精细到每个区域,而且天气预报是概率预报,比如在夏天,强对流天气多发,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局地性的降水较多,此时产生预报误差的可能性会增大。

依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丰硕成果,宁夏气象部门系统收集并深入分析了干旱、暴雨、高温、大风、雷暴、冰雹、低温、沙尘暴、暴雪等九类气象灾害的历史致灾因子数据,建立了相应的致灾危险性和风险评估模型,摸清了全区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这为精准化、靶向化的风险预警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针对近期多发的暴雨洪涝灾害,我们探索建立了不同历时、不同风险等级的暴雨致灾临界阈值和极端强降水重现期数据集。”宁夏气候中心首席服务专家王素艳告诉记者,气象部门根据未来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预报,结合风险点位,实现对极端强降水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的早研判、早识别、早预警。

宁夏气象部门已建立起一套立体化、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通过宁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多种渠道向各级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送预报、预警信息及风险提示;利用区域电子围栏技术,针对高风险区内的公众全覆盖“靶向”发布风险提示;对高影响天气高级别预警,加强临灾“叫应”,采用“闪信”霸屏强制弹窗提醒技术,确保信息直达应急责任人手机屏幕。与此同时,宁夏气象部门与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建立了高效的数据共享渠道及风险预警联合发布机制,紧盯天气变化,及时开展联合会商和风险研判,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等气象风险预警,形成了跨部门协同防御灾害的合力。(记者 王瑞)

全力筑牢安全堤

8月2日11时,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拦洪库堤坝上,西干渠镇北堡拦洪库管理所所长马泽旭雨衣上的反光条在手电筒光束的照射下格外醒目。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大堤上,观察水位标尺、闸门接口、泄洪道壁,观测水库水位涨势,巡查是否有安全隐患——这是他在每年汛期每天重复的工作。

作为银川市唯一的中型防洪水库,建于1991年的镇北堡拦洪库库容达1658万立方米,是贺兰山东麓重要的防洪屏障。“汛期前已全面对输洪沟道、闸门前淤积物等进行了清理,强降雨时每天至少巡查3次,发现淤堵第一时间清理。”马泽旭的话,道出了无数水利人的坚守:雨落即到岗,不分昼夜高频巡查,只为不留下任何细小隐患。

单人的脚步丈量着重于泰山的防汛责任,而应对暴雨洪水,单靠个人巡查力量远远不够,更需体系化的协同作战。7月24日,贺兰山东麓与黄河右岸22条沟道暴发洪水过程,最大洪峰流量达265立方米每秒。西干渠管理处迅速行动,成为全区防汛高效联动的缩影:他们统筹上下游、干支渠,科学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与气象、应急部门滚动会商,精准启动应急响应;严密监视雨水情,调度镇北堡、大沟等拦洪库及邵里、玉泉、新桥、银安、方家圈等退水闸,构建“导拦泄滞排”防御工程体系,为保证洪水顺利下泄筑牢了根基。

在部门联动的基础上,看不见的科技力量也在默默支撑,为人防体系注入了精准高效的“智慧内核”。智能水位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捕捉关键节点的水位、流速变化,数据及时回传指挥中枢,为闸口联调和防汛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撑,一旦触发预设阈值,及时发出预警。堤坝上,无人机航行灯闪烁,对重点区域和人力难及的险工险段进行空中巡查,实时回传工程运行实况画面,让指挥部对现场态势一目了然。预报、监测、会商、调度、巡查、督导环环相扣,人防与技防深度融合,织就了一张应对洪水的立体防护网。

当前,我区已进入防汛关键期。据宁夏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同心县及其以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0%至30%,其他地区偏多10%至20%,贺兰山东麓、中南部地区中小河流和山洪沟道洪灾风险持续走高。受强降雨影响,截至目前,贺兰山东麓及清水河、苦水河、茹河、渝河等流域共104条沟道发生洪水过程234场次。

面对严峻形势,自治区水利厅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细举措,压紧压实水库、堤防等重点工程“三个责任人”链条,坚决筑牢思想与行动的“双重堤坝”。一方面,加强科学研判与风险监控,密切监视天气,针对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的特点,结合暴雨洪水致灾风险及时分析研判,紧盯山洪灾害危险区、涉河在建工程、过水路面、水库下游居民点等薄弱环节,指导风险防控和转移避险;另一方面,强化精准预报预警,及时发布洪水及山洪灾害预警,“叫应叫醒”责任人,并向威胁区域靶向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全力确保工程安全,督促各地完善水库、淤地坝等度汛方案,加强巡查,预置抢险力量与物资,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早消除,安全度汛。

夜色更深,镇北堡拦洪库水面如墨。马泽旭的手电筒光束,依然在长长的堤坝上坚定地移动。在他身后,在贺兰山麓广袤的土地上,无数水利人正以同样的警惕守护着安澜。从一线巡查员雨靴踏出的泥泞足迹,到智能系统屏幕上跳动的精准数据,人防、技防与工程防结合,防汛安全网越织越密,守护着万家灯火。(记者 马雨馨)

共筑防汛安全网

入汛以来,宁夏强对流天气频发,防汛形势异常严峻。面对挑战,宁夏依托自治区防汛抗旱联合工作组机制,凝聚干部群众力量,各级部门高效协同,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精心构建的自治区防汛抗旱联合工作组机制,是防汛战场上的“智慧大脑”。自治区防汛抗旱联合工作组设于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汛期,根据需要委派人员到自治区应急指挥部临时联合办公,确保信息传递与命令下达及时高效。自治区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承担日常工作,为防汛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启动自治区重(特)大防汛应急响应时,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托重点成员单位行业防汛应急指挥机构,迅速成立12个工作专班。专班人员第一时间到自治区应急指挥部联合办公,协同应对重大洪水干旱灾害,为科学决策与精准指挥提供强大支撑,成为快速响应与协同作战的“神经中枢”。

8月3日至4日,大范围强降雨来袭,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迅速行动。8月3日15时30分,针对多地及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提前印发《预防行动工作提示》,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防范措施。

自治区派出由7个厅局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分赴五市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督导检查防汛救灾工作。他们深入基层,排查隐患,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提级启动内部三级应急响应。督促6处煤矿停工停产撤人,共撤出井下作业人员323人;关停企业11家,撤离670人。同时,安排应急指挥车和应急通信装备支援保障,向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下达备战指令。

自治区水利厅启动洪水防御四级响应,紧盯重点区域和工程,叫应“三个责任人”,指导中小水库预泄,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进驻地质灾害隐患点一线,指导巡查排险和应急处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调配排涝设备和队伍,做好城区内涝抽排准备。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紧盯重点路段风险点,安排人员定点值守。自治区公安厅落实道路保畅措施,对部分道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宁夏消防救援总队调集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增援准备。

各主要落雨区域市、县(区)党委、政府提前部署,党政主要领导坐镇或下沉一线指挥。16个市、县(区)启动应急响应,6县(区)提前转移安置778户1875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经初步核查,此次强降雨虽使部分地区遭受损失,但无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红油路大沙河沟过水路面冲毁约5米,已及时封控抢修。海原县降雨致公路塌方,已清理恢复通车,还清理了路面淤泥和桥洞下积水。

吴忠市利通区苦水河段出现洪水,8月4日1时组织排查,凌晨4时紧急转移郭家桥乡5户9人。同心县撤离转移受威胁群众644人,处置警情142起,救援转移95名被困人员。初步排查积水倒灌户375户,已全部完成抽排除险工作。倒塌房屋4间,无人员伤亡。

这些成功避险案例,彰显了干部群众的紧密配合与无私奉献。面对自然灾害,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精神,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防汛安全网。(记者 王婧雅)

这些防汛安全知识请牢记

尽管宁夏地处西北内陆,但每年7月至9月集中了全年70%的降水,暴雨洪水突发性强、成灾迅速的特点,给防汛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针对近期局地短临暴雨频发、监测预警难度大的特点,应急管理部门呼吁公众应提升防汛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当暴雨即将来袭时,要及时查看天气预报,同时通过宁夏应急管理政务新媒体、区内主流媒体等官方渠道获取实时预警信息。这些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准确可靠,能够让群众提前了解暴雨的强度、范围和可能影响的时间,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范准备。

隐患排查方面,要重点检查屋顶瓦片是否松动。同时,要检查门窗的密封性,防止雨水从门窗缝隙中渗入室内。还要封堵排水孔、电缆井等可能进水的通道,避免雨水倒灌进入室内,造成财产损失。

暴雨来袭时非必要不出行。如必须出行应避开积水超过20厘米的路段。因为积水过深可能会掩盖道路上的坑洼、井盖等危险,导致行人或车辆陷入其中。驾驶时要绕行涵洞、地下车库等低洼区,这些地方在暴雨中容易积水。如车辆在水中熄火,应立即弃车转移,因为积水可能会继续上涨,导致车辆被淹,甚至危及车内人员生命安全。

触电防范方面,要远离倾斜的电线杆、浸泡在水中的配电箱。如发现水面冒泡或有异响,这可能是地下电线漏电的迹象。应立即撤离该区域,避免触电危险。

一旦发生被困情况,应利用门板、塑料桶等漂浮物逃生。这些漂浮物可以提供一定的浮力,帮助被困者在洪水中保持安全。夜间可挥动手电筒或手机闪光灯求救,以便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被困者的位置。

需高地转移时,要优先向学校、医院等坚固建筑的2层以上区域转移。这些建筑结构坚固,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击。2层以上的区域相对安全,可以避免被洪水淹没。切勿滞留桥梁、临时工棚等危险场所,桥梁在洪水中可能会被冲垮,临时工棚则容易被洪水冲倒,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现积水漫入室内,第一时间要切断总电源,并且要使用绝缘工具操作。因为水是导体,如果不断电,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使用绝缘工具可以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触电危险,保障自身安全。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提醒社会公众,在防汛关键期要时刻保持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如遇到险情,请第一时间拨打119或110求助。让我们共同做好防汛准备,确保生命财产安全。(记者:王婧雅 马雨馨)



时间:2025-08-07    来源:宁夏日报
https://www.nxnews.net/sh/shwx/202508/t20250807_1283050.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