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媒体聚焦

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的成功实践系列报道① 又引黄河水  再造“新江南”!海原12万亩高效节水农田浇出好“丰”景

来源: 宁夏日报客户端 作者: 杨焘郡 杜晓星 日期: 2024-07-24 阅读量:

【编者按】2024年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生态环境,是宁夏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要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一目标,宁夏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坚持农业节水增效,精耕细作、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走出了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节约发展之路。即日起,宁夏日报推出“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的成功实践”系列报道。

引水兴业

7月18日,沿同海线,记者驱车来到海原县关桥乡,一栋栋白色拱棚从身边飞快掠过,棚体被阳光照得明晃晃——这是有5000余棚规模的甜瓜种植产业带。

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这道“丰”景尤为瞩目。

7月中旬,按理说全乡甜瓜采摘殆尽,藤拔地歇,棚内空荡。可在丁晓龙种植的大棚内,翠藤满架,上挂一枚枚圆润甜瓜,这吊藤瓜和当地群众惯种的趴地瓜不同。

海原县关桥乡吊藤甜瓜。

“这是我们试种的二茬瓜,可种植户只能收一茬瓜。棚内现种吊藤瓜2000株,要是趴地瓜只能种到500株。茬数、植数都多了,这棚甜瓜年产可达4000多公斤,产量较往年翻了一番。”宁夏艺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晓龙说,今年公司又试种十几种高品质甜瓜,选择良种推广。这家乡土企业通过试验示范,正带动当地甜瓜产业转型升级。

“没有这个水,我就不敢这么种瓜。”身为“种瓜达人”,丁晓龙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归功于先后落成的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西河灌区12万亩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两大工程分别于去年10月、今年5月建成通水,总投资10余亿元,通过四级扬水泵站,每年引来千万方黄河水,流经海原3乡镇21村,为海原县再造一片扬黄灌区:西河灌区12万亩农田,悉数建成高效节水滴灌,切实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

关桥人祖祖辈辈种甜瓜,随着产业发展,受水制约也越来越大。降水不足,乡亲们只能打机井,超采地下水,水位越来越低,水质愈偏盐碱,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即使是这样的苦咸水,有时也保障不了。当地群众只能拉水救急,每方水要花8块钱的高价。因“水动力”不足,关桥乡只能种出一茬瓜,还是挺不起“腰杆”的趴地瓜,在两三个老品种里打转。

海原县关桥乡二茬甜瓜。

黄河水上来后,关桥乡机井被陆续关停,保护了本就紧缺的地下水资源,也使得“好水种好瓜”。“今年,我们种植的百余棚甜瓜,含糖量均值13%,比往年高了一个百分点,都是南方消费者青睐的脆瓤瓜,远销长沙、杭州等大城市,每公斤批发价近6元,一棚收入两万多元。”丁晓龙介绍,公司已与国内农业龙头企业“明康汇”签订专供订单,成为“明康汇”的种植基地。

海原县西河灌区全面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后,累计布局特色产业11.8万亩,预计年产值3.54亿元,新增产值1.7亿元,人均增收2615元。

供水有“数”

关桥乡甜瓜棚里的滴灌带,只是水利工程的“毛细血管”,其“大动脉”“心脏”等重要“器官”,记者难以逐个尽览,更无法见识工程全貌。

在宁夏水发海原供水有限公司,“住着”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的“数字孪生兄弟”,逼真还原了这一水利工程的“来龙去脉”。在公司董事长王进军的带领下,记者径直来到一长屏前,与实时运行的水利工程“零距离”接触。

“霸屏”的是“大动脉”——一条动态输水管道,横贯全屏。据王进军介绍,该工程铺设输水压力管道70.94公里,从东北到西南一路蜿蜒。

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数字孪生系统。

在这条“大动脉”上,还错落长有4颗“心脏”——4座扬水泵站。通过泵站加压,让黄河水经过四级提水,总扬程590.5米,使得“水往高处流”。

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分身有“数”,不光能还原工程整体,也能展示工程局部,大小转化自如。在工程动态总览图上,工作人员点击“四泵站”图标,瞬间切入“孪生泵站”页面,尽显泵站建筑结构、运行状态等示意图,简单明了。

整套数字孪生系统,就是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的“大脑”。该系统可实时监测水压、水深、库容等参数,不仅将之动态信息适时呈现在大屏幕上,更能从中自主研判,及时预警、紧急处置,让供水工程有了“自主思想”。

记者采访发现,这位“数字孪生兄弟”不光血肉丰满,更是思维敏捷,将“冷冰冰”的水利工程变得“活生生”,让偌大水利工程全景生动呈现,并能自动计算水泵机组开机数量和阀门启闭大小,做到供水有“数”。

“放眼宁夏农灌系统,信息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当数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海原县水务局干部冉海萍说,海原县牢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努力践行在这个水利工程中。

灌水有节

好工程,是在实际运行中体现出来的。

海原县西河灌区已通水两个多月。日前,记者来到海原县西安镇,这里新增6.1万亩扬黄灌区,占西河灌区“半壁江山”,很有典型意义。时值盛夏灌溉高峰,用水最吃紧,西安镇正在经受的这场大“烤”,更能检验这一水利工程的可靠性。

西安镇薛套村村郊,新建的17号蓄水池,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据海原县水务局技术干部王耀平介绍,该蓄水池设计容积10万立方米,经过一旁泵站过滤、加压后,池中黄河水将被输送到周边7000亩农田中。

海原县西安镇17号蓄水池。

与17号蓄水池一路之隔的农田中,种的还是当地很稀罕的荷兰豆。记者采访时,这些荷兰豆幼苗正接受滴灌,偌大菜地只一老农穿行。据了解,这片土地属于薛套村村集体,曾被撂荒多年,今年终于被黄河水“盘活”了。灌溉再也不用人来浇,黄河水直接顺着滴灌带而来,全程自动化控制。村民再也不用排长队到深夜,在田间摸黑挥锨,一畦畦挖口堵口,挨个灌水。

“现在管水都是和数据打交道,执行电子化水费。”海原县西安镇雨泽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波表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就能“少跑腿”。

海原县西安镇雨泽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应宁夏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而生,由5名理事、20名水管员组成,都是熟悉情况的当地人,向广大用水户配水、收费,并提供水利养护维修服务。合作社从供水公司购买骨干水费,水价0.98元/立方米;向用水户收取末级水费,水价1.55元/立方米,中间差价就是灌溉服务费。

海原县西安镇田间滴灌带。

日前,全国第二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项目公布,海原县西河灌区榜上有名。

海原县采用“项目公司+合作社”模式,层层“转手”,把滚滚来水化为淅沥滴流,精准滴灌到作物根部,努力用好每一滴黄河水。得益于高效节水滴灌,西安镇扬黄灌区的田埂都被推平,让大型农机得以驰骋田间,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扫清了障碍。更推动了“干播湿出”技术在小茴香产业上的应用:播种前不按惯例浇水,干播后通过滴灌少量补水,满足种子出苗要求,实现节水增产。

在西安镇园河村的大田中,受黄河水润泽的小茴香已经开花。种植户郭仁说,小茴香生长周期,过去每亩需水240立方米,现在滴灌每亩只需95立方米,更能提前10天成熟抢先机,让灌溉成本更低、市场价格更高。

供水两个多月来,海原县西河灌区面貌就为之一新,经济、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如今,西河灌区亩均灌水198立方米,比过去节水45%。宁夏中部干旱带上,正再造另一片“塞上江南”。(宁夏日报记者 杨焘郡 杜晓星 实习生 彭斌 文/图/视频)

【记者手记】

水来“十八”变

时隔十几年,记者再访海原,驱车进入县域后,一路打量,已全然认不出这片土地。要知道,记者曾在这里担任驻地记者两年,跑遍了这里所有乡镇。山乡于记者而言,并不陌生。

海原最颠覆记者印象的,当数多了一身绿色锦绣,遮住了昔日苦焦模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届海原县委、县政府都致力于做好“水文章”,接连实施多个水利工程,引来滚滚黄河水,为这片土地“脱胎换骨”提供了动力“源泉”。

破解水困,成为决定海原命运的关键一招。

在宁夏22个县市区中,论人口规模、算辖区面积,海原都排在前面,却未能创造出与之相应的经济产值。水,是主要制约因素——这里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又是农业大县,种植养殖都离不开水。

砸碎“水枷锁”后,海原就能大踏步发展——有了这个底气,海原乘势而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积极投身“四个示范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高端肉牛产业示范县。

水来“十八”变。这场山乡巨变,还在加速进行中。(宁夏日报记者 杨焘郡 杜晓星)




时间:2024-07-23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https://www.nxnews.net/zt/2020/xsss/wztt/202407/t20240723_9564897.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