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中的“智慧”与“人性”色彩
11月13日,记者走进位于海原县西安镇潘家湾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四泵站,此刻泵站正处于“冬歇期”,而在泵站的监测室内,机电运行工李斌的目光始终聚焦在电脑屏幕前,泵站“冬歇”了,他的工作也不能停歇。
该项目通过配备自动化设备和物联网平台,建立了供水全线自动化监控体系,李斌的工作便是负责在线监测监控保障供水工程全线重要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他只需要通过监控体系便可完成泵站调度、泵站运行、泵站安全的日常管理。“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我们将泵站管理现场这块‘大蛋糕’分解为多个‘小蛋糕块’,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标注不同的颜色和名称,确定相关责任人负责,形成网格化管理看板,可清晰的进行点对点管理。”李斌介绍。
各泵站实现智慧化管理。
从监测平台可以看出,泵站机组、输水压力管线、分水阀井、蓄水池等设施的监测数据接入、实时在线安全监测报警、水泵自动化运行控制、阀门组联动控制。并且监测数据可在本项目建设的信息化软件上进行实时查看,利用信息自动化手段控制输水管线上分水阀井的启闭和开度,力求在能耗最低、水量损失最小和机组设备开停次数最少的情况下实现从高崖水库调水至目标蓄水池。
“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的高标准配置,现在各泵站都实现了从少人值守逐步到无人值守,操作控制权将全部上移至调度中心统一调度,统一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可以最大化的节约人力资源,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设备远程控制、远程管理的目的。”海原供水公司工作人员张瑞介绍。
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正式通水之后,奔腾的黄河水从固海扬水七干渠末端的高崖水库出发,通过71公里输水压力管道和四级扬水泵站,抬升近600米,流入关桥、西安、海城3个乡镇,为6.51万人和12万亩田地送去“幸福水”。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告别用水难,生活有了奔头。”
这些发自村民内心的话,是海原县西安镇胡湾村2000多名村民告别用水难、用上“幸福水”的真切感受。
“大项目”带动民生“大发展”。作为该工程的受益地之一,西安供水水源工程的全线贯通,将历史性的解决西安镇近3万人6.1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世纪难题,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三重效益”。
“之后我们将严守6.1万亩灌溉面积和1647万立方米水指标红线,配合县水务局有序关停处置152眼退出类机井,加强地下水动态监管,逐步恢复地下水生态。坚持以水定产,适水种植、减少总量,科学规划种植结构,有序压减瓜菜种植面积,推广覆膜穴播节灌小茴香种植,明年计划种植小茴香2.5万亩,瓜菜1.5万亩,青贮玉米2.1万亩。并按照农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配合县水务局将农业用水权分解到村组、支干渠和阀口,确权到有效计量最小单元,成立以村为主的用水合作社,建立用水台账,为后续错峰用水、水权交易奠定基础。”西安镇党委书记陈冬子介绍。(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张璞 文/图/视频)
时间:2023-11-14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http://www.nxnews.net/zt/2020/xsss/wztt/202311/t20231116_869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