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媒体聚焦

宁夏:算好节水账 浇好丰收水

来源: 中国水利报 作者: 孟砚岷 日期: 2023-09-14 阅读量:

塞上山川大地,流水汩汩,滋润充满希望的田野。9月8日15时,随着沙坡头北干渠进水闸关闭,宁夏引黄灌区夏秋灌工作圆满完成,夺取了抗旱保灌新胜利。

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光照水土条件优越,又有黄河水灌溉之利,是全国优质春麦产区、优质粳稻最佳生态区、黄金玉米产业带和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属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扬水上山润旱塬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近年来,宁夏水利部门坚持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黄河保护治理为核心,扎实推进“四水同治”,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南北互联,城乡一体,山川统筹,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的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构建,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水支撑。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构建,先后建成了青铜峡、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中南部城乡饮水、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银川都市圈供水等一系列标志性水利工程;“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完成固原5县(区)项目建设,探索形成“教科书式”经验;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骨干工程投入运行,实施了固海、盐环定、红寺堡、固海扩灌四大扬水工程建设,搬迁生态移民135万人,创造了“旱塬变绿洲”的奇迹;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提升,建成黄河宁夏段标准化堤防总长416公里,2018—2020年连续三年黄河大洪水安澜过境,堤防无一决口;贺兰山东麓“导、拦、泄、滞、排”为一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初步构建。

然而,干旱缺水是宁夏气候最大的问题,抗大旱、长旱、极端干旱的思想和行动早已刻入“基因”。据统计,2023年黄河宁夏下河沿水文站径流量较去年偏少12%,全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摄氏度,降水偏少4%。6月以来,多重不利因素造成全区用水需求与供水保障矛盾突出。宁夏水利部门提前研判、主动协调,确保黄河水引得来、供得足、用得细,奋力打好抗旱保粮主动仗,保障灌区作物适时均衡灌溉。

阡陌水网保灌溉

阡陌水网入良田,水利设施建设先行。固海扬水工程泉眼山泵站雄伟壮阔,紧紧镶嵌在这片“绿洲”上,奔腾的黄河水自直径1.6米的压力管道倾泻而出,一路向南,扬水高程382.47米。水分三路,给干渴的中部干旱带孕育勃勃生机。

固海扬水三大系统开足马力、相互调水,彻底改变了中部干旱带群众吃粮靠返销、吃水靠拉运、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四靠”的历史面貌。工程解决了中部干旱带吴忠市同心县、红寺堡区,中卫市海原县、中宁县、沙坡头区以及固原市原州区3市6县区16个乡镇的161.79万亩农田和70余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一个多月没下过雨。往年这时候,玉米棒已经有小胳膊粗了。现在这叶子都卷了。”红寺堡扬水灌区村民穆凤军心急如焚。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干部职工步履不停、人机不歇,全力以赴抗旱保灌。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和用水需求,工作人员动态调整水资源配置,“点对点”调整局部用水指标。8月12日,红寺堡一泵站加开1台机组变“7大1小”,黄河泵站运行4台,全力引水保供。

争当水效领跑者

炎炎夏日,炙热高温带来各种“烤”验。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盐环定扬水工程,供水范围辐射陕甘宁3省6县(区),涵盖农饮、农业、工业、生态等领域,解决受水区61.2万人及13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发展,盐环定扬水工程犹如一根长藤,根系扎入盐池县、环县、定边县,以日供水100万立方米的满负荷、大流量状态运行,工程沿线已建成蓄水库(池)如甜瓜密布,源源不断地为陕甘宁革命老区送上“幸福水”。盐环定扬水管理处以“智慧盐环定”建设为驱动力,着力推动水效变革,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成效明显,灌区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42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94%,成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

历经多年考验和不断完善,宁夏引黄灌区无论从水利设施布局还是资源调度管理,已形成了统筹干渠上下游、左右岸、扬水与自流的配合机制;提前灌、错峰灌、水到即灌、拉长灌期、跨渠联调、渠库互补等调度手段运用自如;水库、塘坝、蓄水池等设施得到充分利用,抗旱应急水源多引、多蓄、储足。沙坡头北干渠持续向跃进渠补水100天以上,西干渠向二农场渠跨渠调水2立方米每秒,有效解决用水高峰期用水紧张问题,确保了各类农作物的均衡收益。

打通“最后一公里”

长时间、大流量、高负荷运行,给水利设施安全和运行人员带来极大挑战。为确保灌区灌溉安全,目前已全面推进灌区、泵站标准化管理,压实重点工程设施设备和重要建筑物安全生产责任;值班值守和检查巡护加大了力度,加密了频次。对全灌区25条2290公里干渠、各大供水工程及水库、淤地坝、蓄水池等进行了深入隐患排查,用好渠道维修养护资金、末级渠系财政预算资金和水利救灾资金,及时对渠道、建筑物等工程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养护。

9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决定,延长红寺堡扬水灌区和盐环定扬水工程供水时间,保障作物均衡灌溉;把保障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作为打好抗旱保粮主动仗的收官战,将两大扬水工程夏秋灌停水时间分别延长2天和3天。自治区水利厅精心部署、科学调度,全力保障了各行业用水安全。自3月21日开灌以来,历时172天,累计引水39.74亿立方米,其中自流灌区引水31.37亿立方米,扬水灌区引水8.37亿立方米。目前,宁夏夏粮已经丰收,秋粮长势喜人,有望实现“二十连丰”。

“第一资源”严管控

丰收背后,宁夏水利高质量发展底色更浓、成色更足。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正全力提速,水利工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水网建设不断推进。加快推进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中线、东线供水和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等“大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乡供水调配能力。盐池平台、惠农汪家庄、同心白府都水库建成并蓄水投入运行,海原西安供水、盐池黎明抗旱调蓄水库等工程加速建设,中部干旱带腹地的海原县关桥乡用上了黄河水。

当前,相关部门正加快原州区清水河、西吉县葫芦河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进度,做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供水保障工作;做好全区抗旱调蓄水库工程建设规划,初步规划建设调蓄水库(池)31座,总库容9724万立方米,先期实施中部干旱带11座调蓄工程,不断增强工程调蓄能力,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灌区均衡受益。

立足水资源是“宁夏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战略定位,以“严控严管”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自治区印发“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确定利通区、盐池县试点,探索总结具有县域特点的“四水四定”举措和案例。全区26个中型灌区取水手续全部完善,90%工业园区完成规划水资源论证,6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批复。以“精打细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目前,青铜峡灌区汉延渠灌域和隆德县渝河灌区被水利部列为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利通区率先启动全灌域农业灌溉社会化管理运营,成为全国10个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之一。





时间:2023-09-14      来源:中国水利报

http://www.nxnews.net/zt/2020/xsss/wztt/202309/t20230914_8470466.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