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媒体聚焦

宁夏引黄灌区最大自流干渠——唐徕渠 千年水脉润塞上惠泽民生谱新篇

来源: 银川晚报 作者: 吴春霖 日期: 2022-11-17 阅读量:

唐徕渠两侧树木葱茏。

一渠流水千家分,玉带如身润万民。唐徕渠作为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自流干渠,润泽宁夏平原3市9县(区)34个乡镇175个行政村103万亩农田,年均行水期185天左右,年均引水量近10亿立方米。绵延银川市区75公里的唐徕渠像一条银光闪闪的巨龙,缓缓注入贺兰山下的田野、湖泊、湿地,并形成百里生态长廊、万顷碧波湿地的壮观景象,滋养着一方风物和一方百姓,赋予了银川“塞上明珠”的美誉。

近年来,自治区唐徕渠管理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河湖长制生态文明创新制度,持之以恒推进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建立完善了灌区生态补水沟通协调联动机制,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灌域内生态湖泊渠湖相依、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为城市增添了活力与魅力。

长渠流润铸就水美乡村振兴新气象

唐徕渠俗称唐渠,开凿于汉,复浚于唐,经历代开发整治,千年流淌,兴盛于今。唐徕渠从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河西总干渠引水,全长314公里,自南向北横贯宁夏引黄灌区精华地段,是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工程遗产的典范。承担着宁夏平原103万亩农田灌溉,为银川东部水系、南部水系、西部水系和灌区内20万亩湖泊湿地生态补水,如今,渠路成网、绿树成荫、平畴沃野、村落相望,“水美乡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唐徕渠是造就‘塞北粮仓’‘塞上新天府’的水利大动脉,更是保障宁夏引黄灌区农业灌溉和生态健康的‘命脉渠’‘生态渠’,被誉为‘塞上乳管’。”自治区唐徕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徕渠管理处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坚持与当地乡村建设同规划、同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安全、灌溉、生态环境建设三者结合,探索出渠、堤、路、沙、林、所段改造一体化联动的综合治理模式,渠道两侧宜林段绿化率达到90%以上。基层11个管理所、30个管理段建成了“花园式”所段。如今的乡村段渠道焕然一新,渠堤标准,砌护规则,道路平整,绿树成荫,所段亮丽,生产生活设施完善。

“东西处处人栽树,远近家家水灌田。”唐徕渠千年流淌,不断支持灌区沿线水生态产品向生产要素高效转变,让一渠碧水“流金淌银”。贺兰县“稻渔空间”生态园是引黄灌区和水稻传统种植区,位于唐徕渠中下游灌域,依托灌溉水网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化的农工旅综合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华丽”转型升级。2021年“稻渔空间”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唐徕渠蜿蜒千里,横贯宁夏平原南北,水兴百业旺。如今,唐徕渠灌区沿线借千年古渠水脉优势,走出了一条水润千家、村美业兴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也走出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共赢之路。

源头活水成就银川生态宜居城市新发展

唐徕渠流经银川市区75公里,就像一条玉带,缠绕在银川市兴庆区与金凤区之间,承担着银川20万亩湖泊湿地生态补水任务。自1998年以来,唐徕渠持续为银川东南和西北水系、典农河、沙湖、宝湖、阅海湿地公园等37个湖泊、12个湿地、5个公园等20万亩的湖泊湿地生态补水达16亿立方米,每年补水量占全区湖泊湿地生态补水总量的75%,20万亩湖泊湿地个个“出落”得如西湖般清爽明媚。

据唐徕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唐徕渠生态补水,银川市形成了以典农河为主线,辐射东部燕鸽湖、西部芦草洼、南部银子湖、北部元宝湖的四大水系等较为完善的“调、补、蓄、排”水生态体系,尤其是唐徕渠岸线历经整治,城市段75公里渠道两岸建成了集“灌溉、景观、人文”为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与周边的湖泊湿地景致休戚与共、相依相契,形成了银川市条状开放式的自然生态滨水公园,渠畔两岸成为了银川市民日常惬意休闲、锻炼活动的场所,渠内洪流奔涌,渠道两侧花木葱茏,一幅人水和谐的幸福图景。

市民张建宁告诉记者,过去唐徕渠银川段两岸环境脏乱,近年来经过全面整治、改造,唐徕渠银川城区段已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与水完美结合的生态走廊。“夏季时分,漫步在唐徕渠畔,渠水悠悠,繁花似锦,鸟儿啁啾,空气清新,唐徕渠两侧草木旺盛,芳香扑鼻,行走在健身步道无比惬意,是银川市民不可多得的休闲好去处。”在张建宁看来,银川城的美,得益于唐徕渠,它穿城而过,一年四季,都有其不一样的美,独特而充满诱惑。

25年来,唐徕渠源源不断为银川平原河湖湿地注入碧波荡漾的源头活水,干渠沿线一渠渠汩汩清流,为灌区水生态环境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2018年,银川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唐徕渠千年流淌,润泽古今,以“上善若水”的情怀,深深融入了银川平原建设发展中,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生生血脉。

一渠碧水讲好新时期“黄河故事”

“天下黄河富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垦田积谷、利国裕民治水兴水实践中,孕育了丰富而深厚的水文化。

2017年10月,以唐徕渠为代表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成功申报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位于贺兰县的满达桥节制闸位于唐徕渠中下游,始建于1953年,是唐徕渠历史文化传承和引黄灌溉文明发展的缩影,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和文化价值。2019年满达桥节制闸以工程实体遗产作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除险加固改造与保护工程。新建后的满达桥节制闸讲述着唐徕渠从古至今管理模式变迁的故事,推进弘扬水文化工程的生动实践,迅速成为群众的“网红打卡点”。

“通过远程操作控制柜和现场设备监控,双管齐下,再由交换机传到管理所调度大屏,就可以查看渠道实时水情。”在满达桥管理所,工作人员正在实时监测闸门运行情况,电脑上跳动着实时水位、工况数据。由人工操作转为自动控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难度和强度。“在当前这样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管理水平也在提质增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手段。”

唐徕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造后的满达桥节制闸延续了仿唐代建筑风格,与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遥相呼应,建立了面向国内外展示宣传宁夏引黄灌溉文化的体系平台,实现了景观水系、灌溉调控、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探索水工程水文化融合的同时,以“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保护母亲河”等唐徕水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不断深入乡镇、社区、学校,水文化宣传实现了有形、有声、有物。以《唐渠流润宁夏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水文化产品诞生,亲近水、节约水、保护水、珍惜水的观念深入人心。

唐徕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管理处将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塞上江南”生态环境生命线,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水利先行”的加速度,让一渠碧水润塞上,让灌区人民享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美好生活,让绿水青山扮靓美丽新宁夏。(记者:吴春霖  文/图)



时间:2022-11-17    来源:银川晚报

http://szb.ycen.com.cn/ipaper/ycwb/html/2022-11/17/content_33346.ht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