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利报:“黄河杯”奏响宁夏农建凯歌
黄河杯”奏响宁夏农建凯歌
本站1月8日讯 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与环境、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自治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坚定的信心、浩荡的声势、饱满的热情,苦干、实干,取得了多年未有的效益,使今年农建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
引黄灌区整修一新的沟渠
四个结合 带来五项突破
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通过行政推动、宣传发动、竞赛促动、项目带动,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乡容村 貌大环境整治结合,与发展特色农业结合,与发展农业机械化结合,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结合,使2006年农建在规模、任务、投入、质量、效益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规模 从北到南,五市联动,县县搞会战,乡乡有亮点,村村有任务,点多、面广、历时长、氛围浓,尤其是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期间,自治区各地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彩旗飘飘、人山人海、机声隆隆,呈现出千军万马齐会战的壮观场面。2006年,成为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声势、规模最大的一年。
投入 完成投资10.7亿元,投入劳动力1415万工日,投入机械36万台套, 完成土石方近1.15亿立方米。完成各级沟道清挖整治2.24万公里,清挖各级渠道4.54万公里,整修农路1.6万公里,配套建筑物7490座,完成畦田建设152万亩,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2处、泉改工程104处、水窖4200眼,小流域综合治理43条,建设淤地坝91座。2006年,成为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最多、工程量最大的一年。
任务 建成旱作“三田35万亩,新增压砂地2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2.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解决了2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6平方公里。2006年,成为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完成最多的一年。
质量 沟、渠、路的治理标准进一步提升,防渗衬砌渠道1387公里,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穴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激光平地、水稻控制灌溉等实用技术进一步推广。2006年,成为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质量标 准最高、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年。
成效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力地夯实了农业基础,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和谐。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审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隆德县、贺兰县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宁夏作了经验交流发言。2006年,成为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最好、群众最满意的一年。
创新思路 催生新机制
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保 水”的总体思路,宁夏科学制定了全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治理方案,提出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各市县和有关部门。北部引黄灌区以节水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大骨干供水和排水工程整治力度,加快末级渠系节 水改造,通过大水系建设,达到大面积改造,实现大幅度增产的目标。中部干旱带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结合已建大型扬黄工程,逐步延伸、扩展,兴建综合性供水配套工程,拓宽用水结构,为农村饮水、特色种植提供水源保障,构建扬水工程良性运行体系。南部山区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重点,坚持退耕还林还草、综合蓄水、少种高产,实现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坚持发展流域水系经济,沿交通主干线布设和延伸水利工程,实现面上的问题集中在点和线上解决;坚持走生态移民的路子,减轻水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山内问题山外解决。
从2005年开始,自治区政府决定每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并将每年10月确定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月”,把干部参加农田水利义务劳动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定任务、包质量、树样板,有效带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深入开展。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投其资、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综合治理”的原则,整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形成国家投资骨干、地方出资配套、群众投工投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同时,在引黄灌区全面开展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改革,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907家,控制灌溉面积500多万亩,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行农业供水的“一价制”水价政策,推行了水管单位“一费开票到户”、农民用水户协会“一票收费到户”的水费计收机制,有效加强了用水管理,规范了收费行为,促进了节约用水。
按照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制定了自治区《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由自治区政府批转各地执行,为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撑。
2006年,自治区重新制定了“黄河杯”竞赛奖励办法和验收办法,加大了“以奖代补”力度,奖励资金额度由去年的81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奖励范围从去年的9个市县扩大到14个,并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安排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充分调动了各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农建规划中突出“四个重点”,即以解决群众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行路难为重点,实行沟、渠、田、林、路、塘、庄综合治理,着力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整体效益。同时,通过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做到干,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
银川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突出解决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全力打造“塞上江南”新风貌,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要上水平,取得新突破。中卫市全力推进旱地高效节水特色农业建设,采取压砂保水、坐水点种及节水保苗等措施,发展硒砂瓜产业,规划投入近1亿元,新增压砂地20万亩,创出一条干旱地区群众生产自救、脱贫致富的新路。灵武市、中卫市城区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乡容村貌大环境整治,加大骨干沟道整治力度,集中整治干支沟,以改善田间排水和村容村貌为突破口。贺兰县按照“战边缘、灭死角、开生沟、修新渠、抓配套、要效益”的思路,规划集中整治一些多年没有治理的荒滩地,新增耕地面积5000亩。中宁、永宁等县提出以交通干道和骨干沟渠为主线,连片规划、综合治理,使灌排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青铜峡提出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保标准、保规模。平罗、惠农等地结合防洪排涝,把治理重点放在低洼地的改造上,集中开挖、清淤排水沟道,在中低产田改造上大做文章。
山区各县以饮水安全、三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等为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隆德县在去年实现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以后,及时调整思路,紧紧围绕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由过去的以梯田建设为主向田、林、路、塘、渠综合配套转变,力求在推进节水灌溉和工程管理制度上取得新成效。
多元投入 激发活力
大型机械在清挖沟道
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灌区续建配套、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节水示范等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提高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质量和标准。2006年,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资金3.7亿元,各市县投入资金1.07亿元。
各市县立足于依靠广大受益农民,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干部带动、“一事一议”,采取“工量挂钩、定额管理、公开公正”的投劳使用管理措施,调动了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广大群众克服困难,大干的热情不减,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群众投工投劳在数量、工期和效率上都明显好于往年。贺兰、永宁等县整合劳动力资源,采取跨村调集劳力、集中大兵团作战方式,形成了大干的声势和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些市县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通过组织干部劳动和部门集资等形式,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各部门能出资的出资,能出力的出力,能出物的出物,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添力量。中卫市发动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集资捐款42万元,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各地实行人力机械有机结合、传统措施与现代新技术综合运用,引进大型施工机械和现代化灌排设施,增加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技含量。各地对治理难度大的重点沟渠,投入大型机械进行整治,确保了工程治理效果。投入大中型机械2000多台班,清淤扩整骨干沟渠80公里。农垦系统结合垦区实际,发展井渠结合节水灌溉和微喷灌技术,今年发展喷灌4000亩,滴灌3500亩,暗管排水1万亩,激光平整土地3.7万亩。灵武市今年盯住重点,“拔硬钉子,啃硬骨头”,集中力量,清理违章建筑物2700处,把布局不合理,脏、乱、差的养牛一条街、养羊一条街全面清除,恢复沟道保护带3万平方米,高标准整治骨干沟道39公里,既解决了农田排水问题,又美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广大群众交口称赞。中卫克服拆迁、清障中的种种困难,在城区综合治理了6条干沟。
领导挂帅 真抓实干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有效推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陈建国、马启智等自治区领导亲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调研指导,崔波、赵廷杰等领导多次深入乡村地头检查督导。银川、中卫等市,贺兰、永宁、灵武、中宁等县(市、区)的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农建工作,及时检查、协调解决问题。各市县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定出硬指标、采取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干部包抓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五定”即“定任务、定质量、定投入、定时限、定奖罚”,“三落实”即“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贺兰县实行干部责任公示制,将沟渠治理的责任人立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了干部抓好农建工作的责任意识。
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加大检查力度,不间断巡回督导,及时掌握动态、检查质量、督促进度,激励先进、宣传典型、鞭策后进;精心组织召开了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通报进展情况,先后两次组织观摩交流学习,促进各市县平衡发展。2006年,宁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自治区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大了项目、资金整合力度。
各地抢抓时机,层层动员,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大造声势,营造氛围,掀起了大干的热潮。各市县十分重视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干部参加农田水利义务劳动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定任务、包质量、作示范、树样板,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农用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今秋各级领导干部参加劳动人数达6万人、43万工日。
一些市县成立督察组,每天巡回督战,抓质量、促进度,对乡镇农建进度排名,在电视上通报公示,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银川、中卫等市及时召开评促会、现场观摩会,树典型、找差距、促提高。贺兰、中卫、永宁、灵武、青铜峡等县市之间主动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通过督导、评促和交流,各地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竞争态势。
宁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点多、面广、工期长。目前虽已是隆冬时节,但自治区各地的田间地头,到处彩旗飘飘、机声隆隆、人山人海,呈现出千军万马齐会战的壮观场面。在今年农建中,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行路难等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一些多年没有治理的荒滩和边缘死角变成了灌排畅通的农田,一条条多年未治的“龙须沟”变成了乡村“景观水道”,一片片高标准农田呈现出“塞上江南新风貌”。在人水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宁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鲜红旗帜会高高飘扬,永远飘扬。(中国水利报记者张恭)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责任编辑:姚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