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日报:宁夏军区某给水部队为民找水事迹
守望大西北
—— 宁夏军区某给水部队为民找水英雄事迹
在宁夏军区某训练基地,给水部队官兵在休整期仍勤练业务,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在中宁县喊叫水乡石泉村,给水部队打出了“甜水”,告别饮用苦咸水的群众喝着清亮亮的井水,甜在心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记者 郭绪雷
他们担负着给水的使命,在大漠边疆缺水的地方少不了给水部队官兵艰苦奋战的身影。
在彭阳县白阳镇陡坡村,村民们排队拉水,“爱民井”让村民告别了苦咸水。
给水部队在宁南山区打出的每眼井都倒映着说不尽的军民鱼水情。
摄在中宁县喊叫水乡石泉村口,两头毛驴在井边喝水。自宋代以来,村民世世代代饮用的这口咸水井因“甜”水井的出现而结束了其历史使命。记者 郭绪雷 摄
本站12月10日讯 没有深入过西北腹地的人,往往无法理解这支部队的特殊与英勇。
西北穷,首先穷在水。即使在今天,西北一些地区人畜饮水仍极度困难,群众要么高价买水吃,要么只能喝漂着羊粪蛋的窖水。野兔在大旱之年看到拉水的车,会舍命冲出来与人争水,后腿被人扯住,兔嘴还不肯离开水罐。“苦水也少有,甜水贵如油”,世代流传的民谣正是西北极度缺水的真实写照。
喝水如此困难,缺水导致的土地荒芜、工厂停产、百业不兴,更使西北迟滞于共和国快速前进的脚步后。
西北人民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解决水的问题。
军人决战岂止在沙场。面对肆虐的旱魔,30多年来,宁夏军区某给水工程部队驰骋西北,为9个省区、90多个县(市)军地找水打井1283眼,可供约8000万人口饮用,使近百家因缺水濒临倒闭的企业获得新生。
在抗击旱魔的特殊战场上,这支部队用热血和生命忠实履行使命,无私服务人民,一次次写就辉煌篇章,为军旗增添新的风采。
一把草根全连分——— 为祖国寻找水源,给水官兵征战“死亡之海”,倾一腔热血谱写新时期的红军精神劲旅一路多磨难。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给水部队接受的首个找水打井任务就是开赴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四大沙漠。这里埋藏着祖国建设急需的煤炭、石油,可直到给水部队来到前,仍旧是水文地质勘察的空白区。
人在沙海渺小如蚂蚁,一连几天、十几天找不到宿营点,官兵断粮断水是常事。
钻井连在乌兰布和腹地执行任务,被困在沙漠中大半个月,黄豆全连煮着吃了7天,147个鸡蛋熬汤喝了4天,全连靠盐水面糊糊又坚持了3天。到第15天,面没了,全连喝了一天盐水。最后,一把草根成了全连唯一的食物,在官兵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吃。4天后,当救援分队赶到,大部分战士已经晕倒在沙漠中,有的手里还攥着半截草根。即使如此艰苦卓绝,他们依然保质保量地完成7眼勘探孔的钻探任务,为查清该地区的水资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水样和生命同在”是给水兵自觉遵守的纪律。工程师杜文臣和他的小分队在执行任务时迷失方向,渴到快要脱水,他们相互搀扶着走出大漠。在大漠边缘,他们遇到一个卖冰棒的,3人把一箱108根冰棒全吃了,一滴不少地带回了11个水样。
沙暴常常突然袭来,每次都是生死考验。给水部队原总工程师王学印珍藏的一件衬衣,密布着绿豆大的洞。当时他们4名官兵遭遇罕见的大沙暴,大家把资料细心绑在胸前,面朝下趴在沙丘上就准备牺牲了。等沙暴平息,他们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狞厉的沙石打成了渔网,浑身血迹斑斑。吉普车的车窗居然被打成了一块标准的毛玻璃。回营时,司机为了看路一路把头伸出侧窗开车。王学印说,当时我们已经做好了牺牲准备,唯一的心愿就是保护来之不易的勘探资料,否则死得太没价值。
给水官兵常年在沙漠中作业,有的服役3年没见过银川的红花绿叶,但他们却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洒下了人类第一串汗珠,留下了人类第一行足迹。钻井连一名来自四川内江的战士,工作成绩非常突出,第三年半年总结时,连队党支部决定给他报请三等功,可他却找到指导员说:“能不能不记三等功,准几天假,让我回银川看看营区的绿叶,复员后,也好对银川的夏天有个印象。”因为工作需要和交通条件所限,这位战士未能如愿。
从此,在野外作业的分队里,经常听到指导员们这样给战士做动员:“好好干,提前归队,回去看看银川的绿叶。”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今天,当有些人把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气概当成挂在嘴上的口号,当有些人质疑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存在意义时,请他们走进四大沙漠欣赏这一座座丰碑吧!
征战沙海8年,部队有6名官兵献出年轻的生命,19名官兵致残。全体官兵迈开双脚走遍13.4万平方公里大漠,累计行程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沙漠钻井590眼,总进尺17万多米,相当于钻透20座珠穆朗玛峰。填补中国水文地质勘探的空白,一举查明四大沙漠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国家找到了年开采量达4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先后向地方政府提供沙漠水文技术资料7万余份……
陕、甘、宁和内蒙古四省区利用这些资料先后打出了5000多眼甜水井。腾格里沙漠地区由此改造沙漠过百万亩,新增绿化林带。如今,夏秋时节来到腾格里深处,你会惊诧当年的荒漠已经变成翠叶如浪、豆麦飘香的绿洲。
以钢铁意志与天地斗、与生理极限斗,沙海8年,给水部队养成了吃大苦、耐大劳的过硬作风,在新时期把人民军队不畏艰难、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推上了新高峰。
少数民族群众为他们请功,蒙古族群众把家里的神像换成有解放军形象的年画——在西北千百万群众心中,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子弟兵,就是这支部队,就是他们打出的扶贫井、救命井
在宁夏南部山区,流传着很多与水有关的故事。
有年大旱,农民打出一眼井,几只麻雀在井台上痛饮一番后暴死。还有渴急的麻雀,把一罐机油当成水,从高空中一头扎进油罐。
这些听来离奇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宁南山区的真事。宁南山区缺水可见一斑。
1996年,宁夏军区给水部队挥师宁南山区,在这里打响打井扶贫的攻坚战,与这里的各族群众共同改变山区贫穷面貌。当时正值春节,全部正在休假的97名官兵几乎同时收到一封电报“百井扶贫工程启动,速归!”一声令下,近百名官兵从全国12个省市火速归队。此后整整300天,全部官兵决战宁南山区勠力抗旱魔,没休一天假。
战士党建宁在施工中患了严重肾炎,经常阵痛便血,但一直不肯住院诊治。教导员高书敦患有严重皮肤病,几个月洗不上澡,身上多处溃烂流脓,一直坚持工作在一线。战士辛本贵右手无名指受伤,要锯掉无名指的一节骨头才能缝合,在当地医院急诊缝合时,主治医生询问他是否疼痛,连问三声却不见答应,低头一看,脸色苍白的他早已因过度疲劳呼呼睡着了。“百井扶贫”期间,在回族聚居区打井的连队,没有一个连队违反过民族纪律,没有一个连队吃过大肉。工程中,先后有15名官兵家中亲人去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他们把痛苦深埋心底,把对亲人的爱化作对山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施工。
10个月后,“百井扶贫”战役告捷,部队为宁南山区最贫困、最缺水的50个乡镇打井100眼,日总出水量10.,为20万人和200万头牲畜解决了饮水问题,灌溉农田3万多亩。
2003年“非典”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是重疫区。当得知内蒙古大型国有企业吉兰泰盐场面临缺水停产的危机,给水官兵不顾个人安危迅速驰援吉兰泰。从上世纪70年代始,给水部队先后为盐场打井15眼,为吉兰泰发展成国内最大的机械化湖盐场一路保驾护航。在这种危难关头,部队官兵怎忍心不管他们。出征时,部队领导一再告诫官兵,到了吉兰泰要一边抓防疫,一边抓打井。整个“非典”期间,这支部队与内蒙古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使盐场生物养殖分部走出了缺水困境。
有如此大刚大勇、如此顽强作风,部队在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场上决战决胜,一次次击退旱魔的利爪。
多年来,他们还先后承担了银南引黄灌区开发、银北中低产田改造、银西万亩荒地开垦、国家“5A”级旅游区沙湖开发、宁夏移民区新农村建设等20多项供水工程勘探任务,使处于用水危机的宁夏前进农场、银川西夏啤酒厂、银川糖厂等单位摆脱了困境。
组建以来,部队先后106次受到各级表彰奖励,多次被两级军区表彰,被总参谋部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改革先进单位,被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4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部队荣立集体一、二、三等功各1次。
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支部队战斗过的地方,群众送来的锦旗、牌匾数不胜数。宁南山区人民把对给水部队的感激化成了对党和军队的感激之情。各界群众向该部赠送锦旗90面、牌匾19块,并自发集资,在固原城头树起一座巨碑,碑上镌刻着:“六盘山高,不如党的恩情高;黄河水长,不如军民情谊长”。
在千万西北群众心中,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子弟兵,就是这支部队,就是他们打出的扶贫井、救命井。
为让部队收下一个小煤炉,张俊儒大爷和三连长吵了六七次架——最朴素的物件折射出这支部队与人民之间患难与共的真情
2007年12月3日,彭阳县陡坡村的张俊儒大爷背着一袋自家种的土豆,出现在欢送退伍老兵的站台上。
陡坡村是宁南山区一个典型的缺水村。该村位于数十条黄土沟岔交汇的最高部位,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当地群众世代靠水窖集流的雨水生活。近年来,当地连年大旱,集雨场、水窖发挥不了作用,村民只能到外的县城买水,拉一车水来回运费加上水钱就要45元!缺水,让陡坡村村民对脱贫致富没了盼头。
陡坡村小学的师生难以忘怀。因为山大沟深,村里的孩子中午都在学校吃干粮。有的村民家境宽裕到城里拉水勤,孩子每天能提一小瓶干净水上学。有的孩子家境差,只能硬着头皮喝学校的窖水。那汪陈年窖水,漂着羊粪,喝了肚疼……
2007年9月6日,宁夏军区给水工程部队挥师陡坡村找水打井。目睹这一切,官兵们暗暗咬牙:不为乡亲们打出甜水井,这给水兵算白当了!
该村被地方水利部门判为无水区。部队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徒步行走100多公里实地勘察到3处水源。打井区域山高路陡,官兵们10人一组身背肩扛,硬把十多吨的井架竖在山梁上。
打井期间,当地下起20多年不遇的连绵阴雨。驻地的帐篷漏了雨,大伙的被子泡了水。钻井本就是泥一身、水一身的活,这下官兵身上成天没个干得时候。国庆节后大雪纷飞,气温急剧下降,泥水喷到官兵身上立刻冻成 “冰盔”。看得村民啧啧感叹:“滚得跟泥猴一样,可怜得很!”
热血迎风霜,雄心破冻土。这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部队,连续奋战52天转战3个自然村,打成了3眼百米深井,解决了该村323户1448人的饮水问题。
清泉喷涌,掀起了当地群众的心海波澜。张俊儒大爷感慨万分,秋雨绵绵大雪纷飞的时节,部队坚持驻扎村外,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钻井3连就驻扎在张大爷家房前,眼瞅不少小战士的被褥泡了水,大爷心疼得抱来自家一个小煤炉,执意要连队收下取暖。
连长说不能收,大爷抱着炉子在家与营房间跑了几趟,和连长吵了好几架。最后,张大爷用上了激将法“你的战士天天睡在湿被窝里,你心不疼?你这还像个带兵的人吗!”连长被激得没法,决定破例收下煤炉,打完井就还给张大爷。
当听说3连有几个老战士今年退伍,张大爷特意到银川送行。站台上,老汉挽着战士们叹息:“你们进村的时候,我只有窖水给你们喝,你们把甜水打出来还没来得及喝,咋就走了呢?”
一袋土豆,一个煤炉,最朴素的物件,折射出给水部队与人民之间的患难与共、鱼水深情。
将人民利益高高举起,这支部队获得了人民衷心爱戴。
1996年,部队在西吉县单家集打井,88岁的回族老人单文孝路过工地看到战士们干得辛苦。老人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了14个桃子送到工地。战士们含泪收下桃子,执意如数付了钱。
2003年,部队在中宁洪岗子村打井,电焊工张云桥因长时间进行电焊作业,眼睛灼伤红肿。回族群众洪吉祖的媳妇刚生过孩子,两口子商量好了连续几天用奶水给战士治疗眼伤。张云桥的眼睛消肿了,这个现代“红嫂”的故事也在当地传为美谈。
2006年,部队远赴北疆边防打井。“地方水利部门找了好几次都说没水。你们这群娃娃兵行不行?”当地的哈萨克群众最初对这支部队很是怀疑。等部队打出了甜水井,哈萨克群众自发载歌载舞以最高礼节把系着红绸带的烤全羊送到驻地。
在部队的驻地宁夏,各级党政部门对这支部队更爱护有加。自治区党委、政府曾多次向总政治部写专题报告,请求中央军委对给水团给予记功表彰。
有了人民的支持,人民军队才能越战越勇。2006年,给水部队发起“百井维修”,对“百井扶贫”工程进行回访,现场为群众解决机井使用中的问题。2007年,该部队又谋划开展“百井富民”战役,为急速发展中的宁夏县域经济再促一把力。
“只要边防军民能喝上干净的水,我甘愿累出腰肌劳损!”——这是给水部队一个“80后”战士在祖国北疆发出的肺腑之言。事实证明,新时期的给水部队甚至比他们的前辈更智慧、更英勇无畏、更具备恶劣条件下突击作战的能力
给水部队的兵,很好带也很不好带。这是该部官兵的共识。
先不说常年吃大苦、受大累。身为军人不去舞枪弄炮,反而天天抱钻杆、挖地球。就这一条,足以让刚踏进部队的新兵垂头丧气。
2005年入伍的战士蔡郑就是这种感觉,刚到部队,他成天和教导员嚷“这军参得没意思”。2006年,部队准备到北疆找水打井,他又成天说这疼那痒,压根不想去。
几个月后,这个“80后”的小战士在北疆的阿拉马力边防哨所拍着胸膛向连队请战:“只要边防军民能喝上干净的水,我甘愿累出腰肌劳损!”年底,因为在北疆找水打井表现英勇,他被评为优秀士兵。
问小蔡怎么忽然想通了。小蔡说,“看到边防军民喝的是泥汤一样的高氟水,我心里难受!”
在给水部队,小蔡这样的兵比比皆是。今年刚20岁的赵博来自安徽,入伍前连衣服都不会洗。当连队在陡坡村打井成功,他打电话给母亲:“刚打出的井水还很浑浊,兴奋的老乡就趴在井口上品尝起来。现在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在给水部队,这些“80后”战士不仅成长迅速,还挑起了重担。陡坡村打井,近一半是新兵。
只有伟大的事业才能孕育伟大的军队,只有伟大的军队才能诞生伟大的战士。把找水打井的工作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联系起来,给水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难,兵也好带。
人民军队履行使命,要苦干更要巧干。服务人民,不仅要忠心更要尽心。新时期,给水官兵们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部队建设,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
在该部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凝聚力量。
以重大任务牵引部队发展。部队党委常委每年分期、分批率勘探分队和作业小组奔赴青藏高原等生疏复杂地域,实施水文地质勘察。
去年4月,当部队党委主动请缨为边防一线连队找水打井。在上级党委支持下,部队5名常委带领200多名官兵、20多台装备车辆,奔赴雪域边关。在高寒山地水文地质复杂、气候变化无常、作业点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官兵施工6个多月,风餐露宿,轮流在打井现场实行24小时昼夜不间断作业,先后勘定富水井位9处,打出6眼日出水总量达的优质井,积累了未来全天候、远距离条件下保障部队给水的水文地质资料,锤炼了部队。
以科技创新带发展。在贺兰山腹地进行工程施工时,该部队使用的牙轮钻头在硬度极高的贺兰石面前束手无策。时任班长的郭树周多方查阅资料,四处请教专家,经过上百次实验,设计制造出“砾石层专用牙轮钻头”。此后,郭树周又探索出“分段钻探扩孔法”,攻克了在沙砾地层打井时塌孔的难题,被全军给水部队推广使用。
一名士兵的革新成果被全军推广,让部队党委从中受到启示,在信息化条件下,给水兵仅有一腔热情和吃苦耐劳精神还不够,必须要用科技创新推动部队发展。为此,部队专门出台一项举措:在官兵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所有连队成立科技革新兴趣小组,开展群众性科技革新活动。
过去,给水兵最头痛的就是靠手抬肩扛把重达1吨多的钻头、钻杆等钻井设备装配到位,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操作起来安全系数不高。士官尹兵华在连队科技革新兴趣小组和部队装备处技术人员的支持下,研制出了钻具升降辅助装置。该成果投入使用后,过去需要一个班的人协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连队兴趣小组目前已有的5个技术革新成果,都是官兵为克服打井作业中的难题向连队提出可行性方案,经审批立项后完成的。部队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革新成果评比活动,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小革新、小发明和小创造,推动了群众性科研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国庆节前夕,由该部编修、论证、试测的第四代《给水部队训练与考核大纲》,经总部批准,正式颁发全军。同时,由该部创造的给水训练制式化作业法也在全军推广。这正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给水保障能力的结果。
依靠创新,该部在高寒山地,找水成功率由过去的75%提高到98%;所有连队均有科技革新成果,80%以上的成果运用到打井作业中;官兵人才辈出……
今天,老一代给水官兵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薪火相传。新一代给水官兵又为军队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他们比前辈更智慧、更英勇无畏、更具备恶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有难用我,用我必胜。这是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对国家对人民的英勇承诺!
来源:宁夏日报
记者:陈华 实习生:陶成科
责任编辑:姚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