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精神文明 > 文学文化

汉代墓葬里的明器——井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4-12-18 阅读量:




    水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设施,挖井取水成为解决用水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据考古发现,汉代墓葬里常见以陶土制作的水井模型模仿了现实生活中水井的构造,反映了古人对水的重视。

    明器,又称冥器,是古代墓葬中常见的、特色鲜明的随葬器物。同时也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质材料。主要包括仓、灶、井、院落及各种生活用品。在汉代的墓中出土的陶井多数为砂灰陶,釉色有红釉、黄釉和绿釉,形状多为圆形,并带有井架、井栏、井亭、滑轮等装饰构件。

    井的开凿是古代先民们改造自然、利用水资源的伟大发明,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河流而居,扩大了活动范围。稳定的水资源对于保障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在视死如生的汉代,人们更是以模型的形式将水井带到墓中,就是希望墓主人在“往界”的生产生活不受缺水的影响。陶井除了汲水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储存食品的功能,象征着从水井中取出源源不断的食物,寄托了墓主人对“往界”衣食无忧,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汉代,对于消防水源的建设相当重视,形成了专业的救火队伍——“东井戒火”,在城市内已开辟了专门用于灭火的水井,在各地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多件“东井戒火”的陶井。“东井”为星宿名,是指二十八星宿之一的井宿,因在“玉井”之东,故称为东井。据《史记·天官书》记载:“东井为水事。”“东井”铭文出现在陶井上,就是希望借其丰富的水的内涵达到防火的效果。

    陶井常与陶仓、陶灶一起埋于汉代墓葬中,是当时所盛行的明器组合,可以看出水井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表达了古人在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者:宁夏水利博物馆 纳婷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