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洪水报警机制
古代的洪水报警机制
古代为了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明清时期,报汛制度已十分完善。为了让当地政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灾情,历朝历代都会在各地设立汛情通报站,根据洪水形式和地理位置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洪水报告方式:
“羊报”
所谓“羊报”,是指水卒乘坐羊舟沿途报汛。据史料记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坐上羊舟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羊报”执行的是一种十分危险而重要的任务。古代的“羊报”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
“马报”
“马报”则是乘快马报汛,明清时称为“六百里飞马”。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
除了比较常见的“羊报”和“马报”外,还有“步报”和“狗报”。“步报”自然就是指人靠着双腿去报汛,但仅限于离国都较近的郡县。如秦国就曾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轻足”就是指走得快的人。而“狗报”则是指通过特训的狗代替人来传递情报,经过特训的狗,传递情报的速度并不比人慢多少。
当然,这些报汛方式通常都是对公。在对私预警方面,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通过悬旗、挂灯、敲锣打鼓等方式提醒下游百姓,让他们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在和水患灾害作斗争,在对抗洪水的过程中,古人们积累了很多生存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和学习。灾害监测信息报送及时准确,自古至今,都是应急避险成功、减少受灾损失的关键,如今我们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机制,也是为了确保预警信息能迅速准确传递到“最后一公里”,很多百姓成功避险,也得益于此。
作者:宁夏水利博物馆 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