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你了解黄河
带你了解黄河
黄河分上、中、下游,穿越九省区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上游从青海源头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穿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五个省区。那么黄河源头在哪里呢?提到黄河,大家想到的形容词是磅礴恢宏,但是您能想象到黄河源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如碗口大小的一股清泉。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中记载:“寻河始于积石”,这里的积石就是我们现在的阿尼玛卿雪山,《禹贡》中把这段河称为“析支河”,因为上游这一段居住着黄河最早的羌人部落-“析支部落”。西晋时期的《春秋释例》中写道:“黄河出西平西南2000里”,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探究到黄河源处于扎陵湖以西。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蕃王松赞干布在黄河源头亲迎。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黄河源泉眼不大,然而它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很小的变化都足以牵动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发展。
黄河,在我国古籍中被尊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自华北平原注入渤海,是连接中国北方大地的生态廊道,直线距离大约2160千米,但实际长度却是5464千米。在这九曲十八弯中,她把中华大地串联起来,把中华历史串联起来,把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位苗裔串联起来,是炎黄子孙的家谱。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因其发达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那么,黄河是怎么形成的呢?事实上,黄河的地质演化涉及复杂的水系重组过程。有学者认为黄河的前生可能从河套盆地经永定河东流入海,也可能从兰州地区南下经渭河东流入海,更多学者认为黄河形成之前中上游地区分布着多个互不关联的内流水系,后因河流串联重组才彼此相连,在切川三门峡后东流入海,形成了以“几”字弯为特征的现代黄河。
那么,现代黄河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呢?专家通过对三门峡沉积岩心的钻探获得了黄河在125万年前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的可考证据。从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勾画出黄河演化脉络: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奠定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加速隆升进一步加大了地形高差,加剧了鄂尔多斯地体周边的断层活动,为中游水系重组打下基础。125万年前,全球海平面加速降低,导致华北平原的河流溯源侵蚀向西切川三门峡,同时,中上游地区构造活动加剧,促使中游水系串联重组,在海平面降低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共同作用下,河流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现代黄河。
作者:水利博物馆 马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