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精神文明 > 文学文化

唐徕渠与桥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3-07-13 阅读量:

唐徕渠与桥

  

    “桥下渠水流淌,两岸垂柳依依”,唐徕渠上的桥是贯通两岸交通的必备设施,既体现地理坐标意义,又是时代变迁后的历史参照物。从上游的青铜峡到下游的平罗县城北门,有文字记载的桥梁共有221座。自南向北,知名的有韦桥、跃进桥、玉泉桥、宁化桥、杨显桥、西门桥、满达桥、战马桥,新建的凤来桥......每一道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第一桥应该属于韦桥,它既是一座桥,也是当地的村名。韦桥是宁夏引黄古灌区2017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所在地。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和惠农渠四大古渠在这里同源后分道扬镳。只有在韦桥才能一览唐徕渠的宏大气势,沿途的几道大型水闸。如唐正闸、汉惠闸,讴歌着历代水利工作者的丰功伟绩。渠边的铜牛、石狮、古柳、风车,龙王庙,以及不远处的大坝营旧址一样样涌入眼帘,耳边渠水轰鸣,如古代战场的万马嘶鸣叫,仿佛置身遥远的过去。

    韦桥村三面环水,古渠两岸杨柳依依,风景宜人。依托“汉唐古渠”“采摘园”“民俗”三大特色资源,铸就了黄河金岸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乡村。韦桥村的采摘园走廊上,悬挂着一张张唐徕渠边的农耕历史照片,看到发黄的照片中那些生活在唐徕渠边的祖辈们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画面让人既感慨,又迸张着热血的力量。

    跃进桥,位于青铜峡市区小坝通往大坝火车站的小大公路上,小大公路(小坝-大坝电厂)是青铜峡东西向最繁忙的主干道,唐徕渠跃进桥管理所就坐落在小大公路与唐徕渠交汇的东北角。
    玉泉桥,因为附近的玉泉营而成名。不仅仅是一座桥梁,也是一座水利枢纽,桥身南侧是几道巨大的节水闸,桥身北侧有着近十米的落差,渠水沿渠而来到此处便一头“砸”下去,年深日久,在渠底“砸”出一个很深的大坑。行水期间,这里水声隆隆,声势浩大,熟悉它的水利人都称之为堪称“宁夏的壶口瀑布”。

    宁化桥,唐徕渠上赫赫有名的一座桥,不仅担负着唐徕渠两岸的交通,也承担着调节渠水的枢纽作用。桥头西南侧的宁化村从明朝时代就有记载,据说是明朝一支福建戍边将士的后裔,村子坐落在唐徕渠西岸,村子不大,很多村民都姓阮。宁化桥坐落在东西向许黄路(许家桥-黄羊滩)上,这条路是古代银川平原通往贺兰山最久远的一条古道,也是一条运送粮草的军事要道,直到今天其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宁化桥闸据说是元朝大名鼎鼎的水利专家郭守敬所修建。郭守敬曾奉命整治唐徕渠渠道,他带人从黄河口一路疏浚唐徕渠到如今的宁化村头,在这里修建了宁化闸,并且派人在唐徕渠上搭建了一道浮桥,便于两岸通行。由于唐徕渠东岸地势低洼,淤泥成塘,为了灌溉,从唐徕渠分支的一条东西支渠用石头砌筑,临近的一个村子即以“石渠”命名。宁化桥是唐徕渠的一道分水岭,从这里继续北流的渠道开始变窄,宁化桥以及下面的杨显桥水流落差都很大,历史上常常发生决堤事故。宁化桥西侧分布着黄羊滩农场、玉泉营农场,还有冉冉升起的“闽宁镇”。

    宁化桥下的唐徕水,也远没了当年气象万千的气势,水势不再凶猛,渠道也不像从前那样宽广,紧挨着唐徕渠东岸,一条四车道的马路宽广豪迈,一头连着北边的银川,一头连着我上文提到的回族桥,那是去往闽宁镇的方向,不得不让人抒发“沧海桑田”的感叹。

    杨显桥,也是因为附近的杨显村而得名,这里也是银川平原中部的交通要塞,新世纪开辟的李银路(李俊-银川),305省道以及唐徕渠在这一带交汇,唐徕渠在这里地势再一次陡降,弯度多,坡度大,渠水汹涌澎湃,颇有雷霆万钧之势。弯曲的渠道接连通过锅底湖和陆家湾一带洼地,时而淤积,时而决堤。从1971年开始,历时10年,在当地老百姓的艰苦奋战下,完成了裁弯取直工作,彻底消除了隐患。

    西门桥。西门桥是一座横跨唐徕渠的银川名桥。说到西门桥,就得讲西门。银川西门,正名镇远门,现在的正源街取其谐音。有人误以为今日凤凰碑即西门旧址,其实不然。清朝银川老城西郊的唐徕渠两侧是农田农庄,只有简易的木桥供两岸通行。1739年大地震,位于老城东北五华里,驻扎满族旗兵及其家眷的旧满城(原满春乡)被震毁。为了避开地震带,新满城改建在距老城偏西十五华里处,就是被称作新城的现金凤区西头。西门桥是老城和新满城之间的重要桥梁,上世纪40年代后期沟通新城和老城的老西门桥,在现西门桥北约一华里处,石砌桥墩,原木桥梁,木制护栏,三合土桥面。若走新城,出西门后,沿西关大路,到现西桥巷处,偏北上,再西折,过老西门桥,向西直行通往新满城东门。

    1955年新西门桥改建在现在的位置上,连通解放街和改直的银新公路,使用了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四座桥墩,五段桥梁,以及水泥护栏都是精心打造,保质保量。再配上桥头两端的四根仿古石纹水泥灯柱,真是一座造型优美的五孔大桥。

    原来的西门桥则被称为“老桥”,仍旧通行车辆行人。

    所谓两座西门桥一真一假之说,起因是一座大的桥上无字,小的桥上却有“甘肃省水利分局造唐徕渠西门桥一九五五年四月建”的字样。实际上被称作“老桥”的西门桥早就存在,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贺兰桥,在古城西,唐徕渠上”,《弘治宁夏新志》所说“贺兰桥,镇远门外,跨唐渠”,志中的贺兰桥,指的就是老西门桥。只不过1955年建新桥时,保留了老桥并进行了扩建维修,1958年银川通了火车,为了连通火车站的需要,对新辟的银新公路和新西门桥进行全面的扩建翻新。1984年西门桥第二次加固后,1998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加固。现在的西门桥是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为了适应大银川的建设重新建造的。

    满达桥。如果说宁夏大地是一座水利博物馆,那满达桥桥闸无疑是其中一件耀眼的“珍藏品”。据《宁夏省水利专刊·各渠考述·唐徕渠》中记载满达桥“在丰登北乡,五孔,石柱腿,长十六米五,宽五米,为由省城至玉祥、洪广两营之要道。

    不同于其他水闸千篇一律的“一”构造,满达桥摆出了颇为混搭的“Y”字型。唐徕渠穿过银川主城区,开始收起汤汤之势,散漫地在来到了城北的满达桥Y字闸,过闸后一分为二,一路继续打着唐徕渠的旗号,向北继续溜达到平罗,另一路则朝西北方向,朝第二农场渠游荡。

    满达桥的称谓与满族、蒙古族人、军队有扯不断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前,满达桥是座约4米宽的木桥,通马车有余,是周边老百姓过往唐徕渠通行的唯一路径,也是从汝箕沟拉煤进入贺兰县城的唯一通道。作为咽喉要道,烟火繁盛之地,满达桥东边曾有一个小小的集市,车马店、饭馆、旱烟铺、油坊开起来了,打铁卖艺唱戏,贩夫走卒歇住往来,静寂土地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战马桥。在常信乡,中间石柱桥墩,两边木柱桥墩,三孔通水,为谢保、张亮、李刚走西山的必经要道。

    凤来桥。凤来桥是2023年新建的一座跨唐徕渠的重要桥梁,方案立意取自《尚书》·益稷中“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桥名取“凤来桥”,从典故“凤皇来仪”中取用“凤”“来”两字,同时,“来”字与“唐徕渠”中的“徕”字同音,也可寓意“人才汇聚于凤城”之意。桥两侧的柱子上有30多个小的凤凰造型,凤来桥将成为银川市凤凰标志最多的桥,成为最美回家路上的点睛之笔。这座桥实现了跨唐徕渠与凤凰街,跨度达到了137米在市区也是比较少见的。

    时代的发展,让一座座承载历史年轮和记忆的桥在人们的出行中不再显得那么必要,而这些桥梁或已成为地标性的建筑,或已成为人尽皆知的老地名……(唐徕渠管理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