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精神文明 > 文学文化

“塞上乳管”唐徕渠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3-04-06 阅读量:

“塞上乳管”唐徕渠

  

    唐徕渠是宁夏平原著名的引黄灌溉古渠道,也是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遗产工程的典范。骨干渠系由唐徕渠干渠,支干渠大新渠、良田渠、第二农场渠组成。唐徕渠从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河西总干渠引水,北流穿越银川平原,浇灌着吴忠、银川、石嘴山3市9县区的精华地带,是保障全区1/5的自流灌溉供水、75%河湖生态补水的“命脉渠”“生态渠”。唐徕渠干渠现全长314公里,进口闸设计流量127立方米/秒,所辖建筑物869座,年行水期190天左右,年均引水量近10亿立方米。2021年灌区遥感调查农业种植面积103万亩,生态湖泊湿地20万亩。

    唐徕渠又名唐梁渠,习称唐渠,始创年代不详,相传唐代(武则天开元年间)对汉代旧渠曾大加疏浚、延长,并招徕户民垦种,遂名唐徕渠。据专家综合史料推测,唐徕渠开凿于西汉武帝时期。后经东汉、北魏、唐、宋等朝代疏浚而逐渐形成大渠。与历史上汉代的古高渠、北魏的艾山渠、唐代的御史渠有承因关系。唐徕渠名称在宋代史书中已有记载,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多处载有对“唐徕、汉延及诸大渠”的管理和维护。《宋史·外国二·夏国传》卷四八六记载“其(西夏)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州治今张掖)凉(州治今武威)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州治在今银川)灵(州治在今灵武境)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岁无旱涝之虞。”《金史·外国上·夏国下》卷一三四记载“兴州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1927年修成的《朔方道志·水利志》中首次将“唐来渠”改为“唐徕渠”。

    唐徕渠修浚记载始于元代,《元史·郭守敬》记载:“元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 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河渠提举郭守敬“行视西夏河渠”,“因旧谋新,更立闸堰”,修浚复通唐徕渠等12条干渠渠,宁夏引黄灌溉又得以大规模恢复。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宁夏佥事汪文辉“易木为石”建唐徕渠石正闸、退水闸等控水石闸堰、刻画水则(观测水尺),此为宁夏引黄灌区建石闸之始。清代多次修浚,雍正九年(1731年)侍郎通智重修,延长引水拜、造滚水石坝、增设退水闸,在正闸、西门桥柱刻画水则兼查淤澄、埋设底石以使后浚者有所遵循。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派崔桐选来宁整顿水利,彻底疏浚了唐徕、汉延等渠,又使淤澄多年的渠道中下游输水畅通。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夏省水利专刊》记载“唐徕渠全长211公里又829米,正闸引水量65立方米/秒,共有大小支渠551条,灌溉农田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余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旧渠弊端,改历史上以渠设局,为以县分段管理,水费征工全灌区统收统支。先后采取干渠裁弯取顺,疏浚渠槽,改造闸桥,衬砌险工段,开挖整治排水沟道等措施大规模整治旧渠。1952年后在唐徕渠满达桥开口建设第二农场渠,提水灌溉和干渠梢段的延伸,扩大了北部下游地区的灌溉面积。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截流后,唐徕渠正闸以上形成河西总干渠,各干渠引水口由多首变为一首制引水,变有坝引水为无坝引水,提高了渠道供水保障率,彻底省除了灌区人民世代浩繁的岁修工料。1970年开始以渠系设处管理,灌区水权集中,统一调度。唐徕渠自1951年至1982年实施了四期63处大规模“弃旧更新、另筑新堤”的渠道裁弯取顺工程,新建改造重要建筑物82座,干渠流程缩短46公里,灌区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46.7万亩扩大到114万亩。唐徕渠在河西总干渠大坝营唐正闸引水,唐干渠长154.6公里,第二农场渠长83公里,大新、良田等支干渠长76.4公里,正闸最大引水流量160立方米\秒,1985年引水14.0亿立方米,灌区粮食产量达20.6万吨,是1949年的3.6倍。1959年9月25日《宁夏日报》发表了《“塞上乳管”--写在唐徕渠畔》专题报道,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灌区人民当家作主,修浚整治唐徕渠,团结治水的辉煌成就,灌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从此,唐徕渠“塞上乳管”的美誉传遍宁夏大地。

    改革开放以来,灌区持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快渠道工程改扩建和建筑物除险改造,随着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现代化生态灌区改造实施,渠道工程配套标准逐步提高,灌排体系日趋完善,节水型灌区建设持续推进,灌区作物种植结构逐年调整,渠道病险及“卡脖子”等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工程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工程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千年古渠生机盎然。从1985年至2021年,唐徕渠除险改造各类病险建筑物425座,建成自动化远程控制水闸20座、干渠自动化量测水断面10处、遥测水位监控52处、测控一体化量水设施157处、安全视频监控78处、水情视频监控站96处。渠道砌护率由26.4%提升至73.8%,病险工程改造率由30.6%提升至80%,干渠40%的大闸实现远程控制,县界交水断面100%自动监测,60%的斗口实现测控一体化量测水结算,建立了唐徕渠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信息化综合平台,初步构建了干渠监控、局域测控一体化系统,主要生产业务全部线上运行,用水实现100%网上申报,渠系供水科学管控,优化调度,精准量测,输配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443提高到0.545。灌区实现了从粗放用水向节约集约用水、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渠道供水已由单一的农业灌溉向生态补水延伸。自1998年以来,唐徕渠累计为银川东南水系、西北水系、典农河、宝湖、沙湖等全区35个生态湖泊湿地补水量达18.3亿立方米,为全区近75%的河湖湿地注入了源头活水,灌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处处生机盎然。

    “一渠流水千家分,玉带如身润万民”。唐徕渠像一条巨龙银波滚滚自青铜峡由南向北蜿蜒流淌至石嘴山,横贯宁夏平原广袤的沃土良田、穿过一片片美丽的村庄、一座座靓丽的城市,五百多条支渠像流动的血脉,将黄河水源源不断的输入田间地头和湖泊湿地,千年流淌,润泽古今。在一代代唐徕渠人的辛勤守护下,渠水所到之处“东西处处人栽树,远近家家水灌田”“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百井稠”“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千年古渠流过凤城银川,造就了“渠畔龙宫枕大堤,春风夹岸柳梢齐”“何处春风淑景饶,依依杨柳荫西桥”“唐渠汩汩诉衷肠,玉带盈盈绕凤城”的宁夏胜景。

    唐渠流润宁夏川,不断滋养一方风物和四方百姓,塞北江南风光无限。唐徕渠人以服务灌区人民为中心,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精心守护三百多公里渠道工程,以上善若水的情怀传承引黄灌溉、惠泽民生的水利文明,坚守安全行水、保障供水、服务人民的初心与使命,团结奉献、敬业爱岗、修渠护堤、管闸调水、管口配水、水文测验、供水征费、延伸服务、指导灌溉、垦滩植田、植树绿堤、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用智慧和汗水建设美丽渠道,保障干渠安澜行水,灌区生产旱涝无虞、谷稼殷积、物阜民丰,为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和塞上江南再放异彩不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渠道汉唐依旧是,山川形胜总生成”。唐渠流润,奋斗如歌。站在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唐徕渠人将继续汲取黄河的营养与精华,深入贯彻中央治水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现代生态灌区为主线,坚持兴渠为民、兴渠利民、兴渠惠民、兴渠富民,走好新时代治水兴水长征路,团结奋斗为灌区粮食安全、河湖生态再现芳华、乡村振兴再做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