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精神文明 > 文学文化

[随笔]母爱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09-05-08 阅读量:

    题记----母亲的爱,是涓涓的溪流,永不间断;母亲的爱,是浩瀚的大海,博大无边;母亲的爱是毕生的辛苦和操劳,让儿女刻骨铭心;母亲的爱,是生活的精神和力量,让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母亲的爱,是一部教科书,她教会你如何对家庭负责,如何哺育儿女;母亲的爱,是成长的阶梯,她陪伴你经历痛苦和不幸,最终走向成熟;母亲的爱,是光辉的榜样,她培养你坚强不屈、任劳任怨的顽强性格;母亲的爱,是沉重的负担,她让你用毕生的爱去偿还和报答,而最终还将落下愧疚和遗憾。

愿以此文献给天下的母亲。

  

母  爱

  

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生活的艰辛造就了她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坚强勤劳的高尚品质。自从父亲把母亲娶到家,就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肩上,而且让母亲独自一人挑了20多年。父亲是军人出身,转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所以除了每月往家里寄回一点钱外,什么也帮不上母亲。大哥、二哥出生后,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姥爷看着无人照顾、贫困至极的母子三人随时都会有夭折的可能,便用一辆驴车将全部家当和母子三人接到了自己的身边,算是拯救了一个家庭和三条性命。
    随后,三哥、我和妹妹相继出世。在我还没有记事之前,我想象不出母亲一个人是怎样熬过来的。我只听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她自己,在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医疗常识的情况下,母亲独自一人生下了我。我没有亲眼看见过女人生孩子时的情景,但我从电视和书本里知道了女人生产过程中的痛苦和磨难,我至今也我法知道母亲当时是如何忍受住巨大的痛苦艰难的迈过那道“生死坎”的。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年轻时是从不知疲倦的,也从未生过病。她就像一只从早忙到晚的辛勤的蜜蜂,围着家庭、围着孩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奔忙和操劳,一直到皱纹刻满了额头、青丝变成了银霜。我永远忘不掉昏暗油灯下母亲缝补衣服时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忘不掉母亲被纳鞋底的麻绳勒肿的手背,忘不掉母亲被背篓压得佝偻着的身躯,忘不掉母亲烈日下挥镰时如雨般的汗水。
    在那个年代,一家人的口粮是要用工分去换的。母亲带着五个孩子,不仅要起早贪黑的去挣工分,还要照顾孩子的起居和安全,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大哥和二哥只在学校里认识了几个字便辍学去挣工分了,现在一提起这事,母亲就会流露出愧疚的表情。我清楚地记得,每次生产队分口粮时,母亲总是带着我们抱着口袋在场院外面静静地听队长喊名字,喊到母亲的名字时就能分到一些口粮,喊不到时母亲就带着我们失望的离去。干红薯片、高粱米、黑面掺玉米面的窝窝头,却总也喂不饱五张嗷嗷待哺的嘴。刚能干活,我便在假期也加入到挣工分的行列。早晨上工时,母亲让我带上干粮,我望着干硬的、黝黑的窝头片对母亲说自己不饿,能坚持到收工。可在中午休息时,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大嚼干粮,自己的肚子便开始咕咕乱叫且一个劲的咽口水。母亲把我拉到一边,从口袋里掏出干硬的窝头片放在我的手里,这时的窝头片不仅好吃,而且还特别香,以致一口气吞下去七八片。母亲望着我吃完窝头片,自己喝几大口凉水,便又融进了劳动的人群当中。无知和自私的我到现在才想到,为什么不把窝头片给母亲留下几块,哪怕是一块也好……
    再以后,我到县城寄宿上高中,并在高中毕业后一年招工参加了工作。在这期间,母亲先后为三个哥哥成了家。这时父亲也调回了家,母亲的担子才稍有减轻。现在,母亲老了,她的儿女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这时的母亲,才感觉到自己有些累了,手脚也不那么听使唤了。可母亲仍然整天闲不住,她的手在侍弄着自己的小菜园,她的爱心,也继续向后辈们延伸,孙辈们的成长,又成了她难眠的牵挂和心病。
  如今,母亲还守在已经住了40年的那几间老屋里,可儿女们或自己盖了新房,或买了楼房。多少次劝她和父亲同我们一起住,母亲总是以不方便为由拒绝,我们都知道,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是在她自己还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不愿为儿女们添麻烦。我们的孝心,也只能在逢年过节和平时探望时以一点微薄的礼品略以表达,母亲的养育和操劳之恩,今生今世却无法偿还。
    现在的生活早已抛却了困苦和艰难,母亲虽不愿离开老屋,但有父亲的陪伴,晚年生活还算清闲和幸福。儿女们轮流探望使母亲的小屋里经常传出欢乐舒心的笑声,膝下孙辈们吃饭时的挑剔,动不动就不穿的新衣服以及儿女对他们的百般呵护,时不时的让母亲想起遥远的从前。从母亲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不论儿女年龄有多大,不论生活有多好,但在她的眼里,儿女永远是母亲的牵挂,永远是母亲的最爱。

    

  

  

  

作者:固海扬水管理处 王明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