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之碑记——永通桥 记 (崔让)
桥距夏城 之南仅里许,旧名“永通”。相传创自国初,惜作者无文字可稽。前人疏黄河水灌田,分流其下,即红花渠 是也。厥地势就卑,每夏秋之交,加以流潦潋漶,与路旁明水湖 混为巨汇。旧以土木架梁,不任浸漫,寻就倾圮,经行甚病之。且岁岁而修之,糜费不资,盖徒劳而无益于事也。
成化乙巳,余奉命巡抚宁夏,目激乃弊,亟图易以石为经久计。适饥馑荐臻,边事孔殷,欲为而未暇也。越丁未,岁既熟,边方亦无事。一日,余与钦差镇守太监韦公敬、前总兵官周公玉、副总兵官刘公文议及修桥事,佥谓镇之迎制敕,出军旅,四民作息,咸由于斯,诚地方急务,不可后者,且力赞余遂成之,余亦自度其可为也。
爰命工调役,凿石铸金,炼灰刊木。券砌一大空,上分为三衢,界以石槛,柱端饰以小石狮三十有二,两末各翼大石狮八。南北长五丈,广称之,高下裁其半。桥之南,构坊牌三楹,上榜以金字二,曰“迎恩”;中扁墨字三,曰“永通桥”。牌之南舆土垫路,随其地而高下之,障湖水于道右。以工料计,总费若干缗,皆余区划,下人不知而料已办,余力不劳而工已毕。盖始事于是岁三月之戊申,落成于八月之丙戌也。
是日,韦公偕余辈住观,其穹窿偃伏,如虹卧波,桥之隐隐然也。丹碧腾辉,工巧竞售,牌之巍巍然也。又杨柳夹堤,周道如砥,湖水浩浩然也。规模□豁,气象雄伟,克称大镇,视昔不同矣!纵观久之,心旷神怡,咸为余庆曰:“地因人而盛。古人不作无益。是举非独壮观边庭,快便往来,其计划久远,殆将阅古今而无坏,利益讵有穷乎?”
余谓:“此诚急务。考诸古,在孟子王政之一端;征诸今,在宪纲之六事。但其兴废虽在人,而亦似乎有时与数也。天下事否极则泰来。宁夏本戎、狄之地,历秦汉宋,其间霸而王,僭而帝,称帅称守,经几何人,境内曾未见一石梁而遗之。盖当时人文未大开,风教未全备,百废未尽举。草莽编发之徒,假名器而据非其有,侥幸居诸,无怪乎缺于此耳。固人也,亦时也,数也。肆我皇明 ,扫胡元之陋习,揭日月之中天,人文声教,宣布中外,兴灭举废,罔有缺典。皇上中兴,而神化之。敬天勤民,益笃前烈。治乎之盛,足以并驱二帝三王,非后世可比。而桥梁一事,天下有司,每岁秋,余未及理则先事于此,内台风宪,在外藩臬,案行部属,亦以此督之。隆冬寒冱,民不病涉者,百年于兹,固否极则泰也。宁夏为西北大藩,疆宇城池,甲杖府库,又非昔比。而永通桥不作之于前代,创始于国朝,而又完美于今日,则夫时而数者其有待也。若夫利益无穷,因人而盛,则又国家治平之效,诸公赞襄之力,於余何有焉!”
呜呼!今之议昔亦犹后之议今,而今而后,凡我同志,幸相继而修葺之,庶斯桥之永永也。以其时考之,则可数不足道也。
都御史崔让记。
【作者】崔让,明代景泰庚午(1450)科举人,历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宁夏巡抚,其他不详。
【说明】选自《嘉靖宁夏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