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精神文明 > 水利文化

水文化之千年古渠——千年古渠功勋“三生三世” 宁夏大地书写“流光溢彩”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3-07-05 阅读量:

翻阅引黄古灌区的历史,其实就是重温宁夏的历史进程。放眼宁夏的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和流经全境的黄河相生相伴,生生不息。
    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宁夏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南下,绕了一个大弯,在宁夏和内蒙古形成纵贯全境的河套平原。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套”在其中的宁夏平原,由于河面开阔,水流平缓,自秦汉始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引黄古灌区,使得这里旱涝无虞、物阜民丰。因黄河而存、因黄河而兴的宁夏,由此确立了它在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地位。
    昊王率众劈山开渠,打夯的号子声响彻天地,古老的黄河水车悠悠地送水灌溉,有水声潺潺,有干裂土地被滋润的声音……沿着历史的足迹,品读宁夏水资源开发利用就是一幅千秋流韵、长河惠民的历史长卷。宁夏水资源的开发,源于从汉唐至今的黄河自流灌溉,其营造了宁夏平原的富庶景象,使之成为西北粮仓。
    宁夏引黄灌溉始于秦代,盛于汉代。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令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攻取河套黄河以南地区。公元前211年,再将内陆10万余人移民安置到河套地区。
    汉武帝时期,又3次移民100多万到宁夏、陕西、甘肃等地,大规模屯垦开渠。沿用至今的秦渠、汉延渠、唐徕渠的原始渠道就是这一时期开凿的。
    北魏时期,薄骨律镇将刁雍发动群众在黄河西河修筑了拦河坝,开凿了艾山渠,引黄河水复浚古高渠,并首创了黄河水运。
    唐太宗“灵州会盟”后,宁夏水利得到较大发展,各地筑堤引水,垦荒开田,灌溉面积超过了100万亩。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下令修建了长达150公里的昊王渠,颁布《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共20卷,其中第15卷涉及水利开渠、清淤等管理事宜。
    元世祖时期,郭守敬采取因旧谋新的措施对宁夏平原的12条干渠68条支渠进行疏浚,并建立了控制流量的滚水坝和节制闸,实现了储水向控水的技术飞跃。
    明代先后对七星渠、汉伯渠、唐徕渠等渠道进行疏浚修治,并将汉延渠、唐徕渠木制进水闸改为石制闸堰,宁夏引黄灌溉面积达到了133.5万亩。
    康乾盛世,奖励开垦,重视水利,新开大清、惠农等渠,宁夏农耕经济空前发展,引黄灌溉面积近220万亩,“富庶甲于秦陇”。
    历代在引用黄河水的灌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为国内乃至世界灌溉做出了贡献。自秦汉起,中原农业生产方式向北推移进入河套平原,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兴修水利。秦代蒙恬率军收复河南地后修筑的“秦渠”,开创了宁夏农业灌溉的先河;西汉初年大规模徙民屯边,便有了黄河两岸的汉伯渠、汉延渠、光禄渠,形成了著名的宁夏引黄古灌区,使原本荒芜盐渍的塞外成为渠道纵横、田畦相连的富庶之乡;唐代开凿的唐徕渠,“康乾盛世”时修筑的惠农渠、大清渠,使宁夏平原像镶嵌在巍巍贺兰山与茫茫毛乌素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成就了“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万井稠”的喜人景象。 宁夏引黄灌区的创立与建设,为稳固国家边防、推进历史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