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渠贯古今一脉承韵 渠水润岁月万象焕新
秦渠贯古今一脉承韵 渠水润岁月万象焕新
本站6月20日讯 在宁夏平原的腹心地带,一条银链般的古渠蜿蜒东去,将黄河的乳汁注入广袤沃野。这就是被誉为“塞上江南生命线”的秦渠,它以两千年的沧桑变迁,在华夏水利史上镌刻下壮丽诗篇。
秦渠始创于秦代,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遣蒙恬屯垦戍边时动工修建,工匠以“竹筱石葺”之法引黄河水,使宁夏平原变为膏腴之地,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我国最早的重点水利工程 。此后,秦渠名称历经更迭,从唐大历八年的“七级渠”,到西夏后的“秦家渠”,其历史在多部古籍中均有记载。
历代持续对秦渠进行修缮与改造,明代巡抚崔景荣令石砌渠道,天启年间张九德筑长堤、建挑水坝;清代多次调整渠口、修复险工;民国时期也及时应对水患完成修复工程。新中国成立后,秦渠迎来系列升级建设。从新建农场渠、渡槽,到依托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有坝引水,再到渠道改道、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如今,秦渠全长60千米,砌护率89%,进口设计流量6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27.8万亩,惠及3个县(市、区)14个乡(镇)。
2017年,秦渠随宁夏引黄古灌区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今,它不仅是“塞上江南”的根基,更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渠畔“长渠流润”“汉渠春涨”等明清八景依然如画,“闸分秦汉水,渠灌米粮川”的诗句仍在传唱。未来,随着“秦渠历史文化景观廊道”规划落地,这条古老的血脉将在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中续写新的传奇。
从秦代戍卒的夯土声到现代闸门的启闭声,秦渠始终以奔涌的姿态诠释着“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它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史书,更是一曲流淌在时光中的赞歌,见证着塞上江南从荒滩到粮仓的千年蝶变。(秦汉渠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