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工作动态 > 水利动态

看河西总干渠潜坝“独当一面”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5-05-13 阅读量:

看河西总干渠潜坝“独当一面”

    本站5月13日讯  水,蕴含着千年智慧,如《水经注》所镌刻;水,流淌着热血豪情,似《河渠书》里的激昂。它以柔克刚,将黄河怒涛化为涓涓细流;以静制动,托起塞上江南的丰收盛景。让我们走进河西总干渠潜坝,探寻它如何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守护灌区命脉。

    潜坝作为宁夏引黄灌区建筑规模最大的渠道水闸工程,雄踞于青铜峡市境内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1号、9号机组发电尾水下游2.3公里处,最大过水流量达450立方米/秒,是河西总干渠“三位”水预警体系的核心工程,它向南通过一号退水闸(设计退水流量170立方米/秒)向黄河退水保防汛“护安澜”、西抬西干渠渠道水位“绿青山”、北供宁夏平原唐徕渠、惠农渠、汉延渠等各大干渠用水“保粮丰”,通过接入宁夏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模型,依托测控一体化闸门远程调控流量、水位,并与骨干渠道数据互通,为河西总干渠动态优化调度提供模拟路径,是青铜峡河西灌区工程中保障各业安全用水当之无愧的“第一闸”。

    历史钩沉:青铜峡畔的千年守望

    河西总干渠潜坝的历史,是宁夏水利人“驯水兴农”的生动写照。其源头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引河溉田”的宏大壮举。汉武帝时,“朔方、西河、河西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汉书·沟洫志》),青铜峡一带留存的古渠遗址,便是河西总干渠的最初雏形。

    明嘉靖年间,宁夏巡抚张文魁主持疏浚河西古渠,并在青铜峡口修筑石堰分水,即“青铜潜堰”。清乾隆《宁夏府志》盛赞其“分水如神,溉田万顷”,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潜堰常被洪水冲毁。民国时期,水利学家李仪祉考察宁夏时,痛心于“河西之渠,堰颓水散,民苦旱涝”。

    真正的转折始于1956年,水利部批准青铜峡灌溉工程中西干渠一期工程,潜坝作为核心枢纽提上日程。1958年春,数千建设者齐聚青铜峡坝下河西总干渠2 + 925米处,用“铅丝笼堆石”工艺筑起长78米、顶宽5米的潜坝,于1959年年底建成。这座“水下长城”首次实现黄河水精准分流,满足西干渠引水需求。2014年冬至2016年春,潜坝在原址重建为Ⅲ等中型水闸,长81.2米,共13孔,采用升卧式平面钢闸门和双吊点卷扬式启闭机,闸房为三层汉唐风格框架结构,设计流量300立方米/秒,自此河西灌区“水到渠成”。

    科技赋能:从“铅丝笼堆石”到“智慧中枢”

    潜坝的发展历程,也是宁夏水利科技的进化史。 1960 - 1975年,潜坝迎来机械化升级。1966年改造为节制闸,左侧3孔深孔、12孔浅孔采用钢闸门;1968年加长闸墩,加固坝体与消力池,引入电动吊车启闭;1975年升级为门式启闭机,初步实现机械化操控。 2014 - 2025年,潜坝实现智能化跃迁。重建后的潜坝不仅在规模和设施上进一步优化,闸房与古渠遗址、唐代镇河铁牛等文物相得益彰,形成“古今对话”的独特景观。

    命脉担当:塞上粮仓的“隐形脊梁”

    潜坝肩负着宁夏水利“稳粮、兴产、护生态”的使命。在农业方面,2025年计划引水27.866亿立方米,承担三个地级市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助力粮食亩产提高到364公斤,支撑宁夏粮食产量“二十一连丰”,60万亩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也得益于潜坝分流的黄河水。生态上,2025年计划向典农河、沙湖等湿地年补水1.96亿立方米,形成“调、蓄、补、排”补水系统,助力“塞上江南”生态复苏。产业上,为银川经开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带、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提供稳定水源,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文化传承:水利文明的“活态博物馆”

    潜坝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宁夏水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景区内的唐代镇河铁牛、清雍正“修唐徕渠碑记”和汉唐风格闸楼,诉说着千年治水故事。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年均接待国内外考察团超万人次,成为全国节水教育基地和宁夏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景区将水利与文旅深度融合,游客既能感受水韵之美,又能通过数字展馆追溯古渠变迁。

    未来图景:黄河西岸,润泽塞上

    站在潜坝闸顶远眺,贺兰山如屏,黄河水如练。新时代的潜坝,正以“独当一面”的姿态书写更辉煌的篇章。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为宁夏的乡村振兴、产业腾飞、生态蝶变注入强大动力,诠释着“潜龙在渊,润泽苍生;坝立千秋,福荫塞上”的美好愿景。(渠首管理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