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唐正闸
千年唐正闸
本站4月27日讯 当唐正闸缓缓开启,滔滔黄河水奔腾而下,沿渠道一路蜿蜒北上,自治区重要河湖有了生态补水的“源头活水”,开启了塞上大地春灌序幕,为今年生态恢复、农业丰收打下坚实水安全基础。
“请各管理所尽快检查监控设备是否正常”;
“唐徕渠唐正闸计划3月22日15:00开闸放水10m³/s,请各管理所做好渠道安全行水检查,将干渠节制闸全部提起,关闭斗口及退水闸”;
“加强渠道巡护做好水头交接,及时上报交接水信息至综合业务调度系统,关注干渠行水,确保渠道行水安全……”来自唐徕渠管理处的一条条调度指令,是水利人精耕细作、精准发力、齐心协力为建设美丽新宁夏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的使命职责。
据了解,为最大限度满足各业用水需求,自治区水利厅今年的水量分配方案按照总量控制、丰增枯减、优化配置、保障发展的原则,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统筹生产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确保各业均衡受益。按照水利部分配我区年度用水计划,结合自治区实际,全区2025年取水总量控制在74.38亿立方米。同时,自治区水利厅组织各市、县(区)和供水管理单位编制调度方案,将年度分配水量进一步细化到各干渠直开口。同时,开灌前期,组织相关单位提前对渠道、泵站、蓄水池、水闸等水利工程及附属设施设备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隐患台账,制定整改方案,及时整治排险,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加快青铜峡、固海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切实提高灌区供水保障能力。
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古渠之一的唐徕渠,渠道行水前期,唐徕渠管理处将依据水头到达位置,分别开启宁城闸、良田渠、八一渠等补水口,抢抓农业开灌前期,紧锣密鼓为河湖湿地注入源头活水,全力以赴保障全区75%生态湖泊湿地优质水源。
宁夏自古以来尽享黄河之利、尽沐黄河之恩,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明。作为唐徕渠进水闸,唐正闸这座现代化的进水闸,看似平凡的背后却有着传承千年的历史底蕴。每年春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从这里开始,由南向北蜿蜒流淌至石嘴山,横贯宁夏平原314公里广袤的沃土良田,穿过一片片美丽的村庄、一座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两千年来润泽着3市9县区120万亩农田和20万亩湖泊湿地的灌溉补水任务,唐徕渠也被誉为“塞上乳管”。
唐正闸位于河西总干渠末端,是宁夏最大的自流渠道唐徕渠的渠首进水闸,设计过闸流量120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积150万亩。自元代郭守敬“更立闸堰”、修竣复通唐徕渠,唐正闸其后数百年间,亦多次大规模修竣闸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灌区利用现代化技术数次改建翻修唐正闸,使其适应新的时代需求。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申遗,唐正闸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工程之一。
唐徕渠渠口旧时在黄河青铜峡左岸108塔下引水,通过长达16里的引水大堤,引黄河水入渠,渠口20丈,可引黄河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水量,渠口后方筑有功能相当于溢流堰的“大跳”和三道退水闸以及一座正闸,明清时期正闸石礅上刻画分数,标测水位,观察淤积情况。引水大堤是将卵石装入筐内在水中堆积而成,中间填充柴草加固。闸门则通过在石闸墩中间“插杠子”的方式来调节水量,需水量大时,向中间多插入几根杠子以阻挡过水,需水量小时,则把木杠子排列稀疏一些。应该说,曾经的唐徕渠无坝引水工程,足可以和都江堰相媲美。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唐徕渠正闸以上渠段形成河西总干渠,原有头道退水闸(关边闸)改作汉延渠进水闸,二道退水闸(安宁闸)废除,三道退水闸(汇昌闸)改作惠农渠进水闸,变渠口多首为一首,变无坝引水为有坝引水。
“闸分天上水,工自古人奇”。闸坝控水技术的应用是宁夏引黄灌溉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千年流淌、润泽古今的唐徕渠,见证了闸坝控水的演化历史。引黄闸坝控水在历代史书中都有记载,《朔方道志·水利志下·渠工则例》记载:“在渠上先有滚水坝(今名跳水坝)……以消其势。过此有退水闸,或二或三,水小则闭之,使尽入渠,水大则酌量启之,使泄入河。又过此为正闸,则渠之咽喉也”。闸坝控水技术在引黄灌溉工程中的应用,使得“塞北江南”的丰饶才与日俱盛。唐正闸是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工程,唐正闸的闸和坝配套布设是闸坝控水技术的应用典范。
“唐正闸门提日月,乾坤一指庆丰年”。在宁夏两千多年的引黄灌溉发展历程中,渠道控水闸堰砌筑经历了木闸堰、石闸堰、水泥浆砌石闸堰、钢筋混凝土闸堰的演进;闸门控水方式也经历了人工插木杠挡闸、人工启闭木闸、电动钢筋混凝土闸和复合钢闸门、自动远程控制闸门、测控一体化闸的变化。随着现代水利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古老的闸坝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闸坝控水技术的灌溉文明也深深融进伟大的黄河文化中。
“一闸越千年”,唐正闸流淌的千年水脉,正为当今和未来讲述沧桑巨变。(唐徕渠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