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水流过的地方——秦汉分水闸:天堑分流引作渠 一方擅利溉膏腴
黄河水流过的地方——秦汉分水闸:天堑分流引作渠 一方擅利溉膏腴
本站4月25日讯 4月25日,随着青铜峡水利枢纽8#机组进口阀逐步全开,黄河水自机组从尾水渠道沿着河东总干渠奔涌而下,通过秦汉分水闸经秦渠、汉渠、马莲渠送往灌区,就此落下2025年宁夏春灌“百渠流润 平原俊美”开灌盛景的收官之笔。
开创有坝引水先河,灌排系统展现“新风貌”。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秦代蒙恬开疆、军民屯垦,汉代已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的雏形。秦渠又名秦家渠,是宁夏引黄灌区创建最早的一条干渠,其名始见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秦家渠,古渠名也”。汉渠,又名汉伯渠,与汉光禄渠有因成沿革关系。《旧唐书·李晟传》记载,元和十五年(820年)李听曾疏浚过光禄渠。《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光禄渠在所(灵州守御千户所)东,“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拦河大坝建成,宁夏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大坝截流后,秦渠、汉渠从电站8号机组尾水渠引水。鲜为人知的是,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施工期间,秦渠、汉渠于导流明渠以下300米处建立临时分水闸引水,早先一步实现了有坝引水。1968年新建秦汉分水闸(时称余桥分水闸),2016年实施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改造,翻建秦渠汉渠分水闸机房,更换闸门及启闭设备,分水闸以上2.7公里总干渠也进行了砌护;随着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渠道安全系数、灌溉保证率逐步提高,千年古灌区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生机。
坚守渠首供水一线,精耕细作守护“小工程”。秦汉分水闸作为河东灌区秦渠、汉渠、马莲渠三条主干渠道水量分配的“源头”,渠首管理处始终将闸门的精细化管理作为首要任务。每日安排专人对闸门启闭机、钢丝绳、测控设备进行“体检式”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电网计量改造导致的工作段供电问题、水位流量传感器信号偏差等隐患,确保闸门启闭精度误差控制在规定之内,供水准时精确。自管理处综合业务平台启运以来,秦汉分水闸累计接收调度指令1248条,闸门操作近万余次。灌溉高峰期,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结合调度指令、气象预报、作物生长期需水规律,通过人工观测渠道水位与远程流量数据比对,动态调整闸门开度,及时清除闸前淤积漂浮物,将单闸流量波动控制在5%以内,实现“一渠一策”精准供水,让每一滴水都流向最需要的田间地头。
坚持科技赋能调控,智能闸控实现“大效率”。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管理处坚持科技赋能与创新引领高效融合,依托逐步完善的综合闸控平台,集成远程闸控系统、测控一体传感器、夜间红外摄像头等设备,构建“人工值守+智能调控”双轮驱动模式,实现闸门操作、运行状态监控、渠道流量、水位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云端同步。工作人员输入数据,轻点按键可远程启闭闸门,精准调节流量。响应时间从传统人工操作的30分钟缩短至5分钟,极大提升了应急调度效率。从过去的凭经验调控闸门,到现在信息设备精准化控制,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与提升,“小闸门、大智慧”建设的边际效应逐步显现,以创新驱动、以科技护航,更好地保障灌区供水,实现水资源调控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传承千年治水智慧,匠心守护一方膏腴之地。从秦朝开挖秦渠的先民智慧,到元代郭守敬疏浚汉渠的水利壮举,再到如今现代化闸控系统的应用,河东灌区千年治水智慧在管理处手中薪火相传。管理处深知,每一次精准的闸门启闭,都是对“把有限的水供好”的生动实践。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建立与青铜峡水利枢纽、秦汉渠管理处汉一所、吴忠水务青镇泵站等上下游单位用、调水工作协商机制,互通水情;健全责任管控体系,将闸门管理纳入灌区“网格化”责任体系,每个闸门明确2名责任人,实现“工程有人管、问题有人解、责任有人担”。面对即将到来的夏灌高峰,管理处已完成闸门启闭设备测试、备用电源调试等准备工作,确保在用水高峰期实现“分秒级”精准调控。
如今,河东总干渠上的秦渠汉渠分水闸不仅是河东灌区水资源分配的枢纽,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闸控技术的纽带。渠首管理处将继续以“小闸门、大责任”的担当,在守护秦渠、马莲渠、汉渠的征途中,用精细化管理守护每一滴水,用信息化技术赋能每一方水源,让黄河水孜孜不倦的滋养着这片“塞上江南”膏腴之地。(渠首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