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工作动态 > 水利动态

西干渠:送水到梢——千年治水智慧的传承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5-04-15 阅读量:

西干渠:送水到梢——千年治水智慧的传承

    本站4月15日讯  4月11日8时28分,历时70小时,在西干渠管理处职工的徒步接力下,完成了112.7公里水头护送,黄河水安全抵达干渠梢段,西干渠各直开口将依次打开,为灌域内102万亩农田灌溉供水。

    送水到梢再依次开灌的方式,延续了古人封俵渠水灌溉法,为保证渠道灌溉均衡受水,每次放水后,须先将支渠斗口封闭,“逼”水到梢,叫“封水”;在封的同时根据干渠进水量情况,对于上中游灌溉多和田高灌水较难的支斗渠,酌情分配给适量的水量,使与梢段同时灌溉叫“俵水” 。这条始建于1959年的现代水利工程,其肌理中却流淌着两千年的治水基因,一代代治水者用智慧在塞北戈壁编织出“塞上江南”的水网经络。

    开灌时节话古今

    两千年前,李冰父子在都江堰首创“分水鱼嘴”“飞沙堰”,通过“四六分水”实现旱涝平衡,更以“三石人”观测水位,精准调控支渠水量,确保“送水到梢”——让最末端的农田也能喝上岷江水。秦汉时期的宁夏平原上,先民们用骨耜在黄河滩涂划出第一道引水线。他们创造的“鱼嘴分水”技术,利用黄河自然弯道形成的环流力量,实现了四六分水的精妙平衡。古人以竹笼装石作堰、依势导流的智慧,至今仍是水利人传承的“水到田头”的初心。西干渠在渠道改造中,保留了古代渠系的天然坡降设计,利用1/3000的自然落差实现自流灌溉。

    数字赋能守匠心

    千年渠水奔流不息,见证着水利人“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初心传承。从“三日一启闭”的轮灌制度到5G远程调度,不变的是“把水送到最需要地方”的使命匠心。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接力,正是“江河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当古堰新渠共同奏响春灌序曲,我们看见,古老的治水智慧正在数字时代绽放新芽,续写着“润泽天下”的永恒篇章。

    量水而行越千年

    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宁夏灌田时,“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指每10天完成一轮灌溉,“水凡四溉”表明作物生长期需进行四次关键灌溉,播种期,分蘖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相比漫灌,这种制度可节水30-40%。四次灌溉对应四次追肥,暗合现代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这种精准配水理念已融入现代“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调度方式。管理处始终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据实摸清灌溉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定额标准等基本底数,将农业用水细化分解到乡镇、村组、分解到干渠直开口等最适宜计量单元,用好每滴水,灌好每亩田。

    干渠里的粼粼波光倒映着历史年轮,从竹笼杩槎到智能水闸,从铜壶滴漏到量子计时,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水的敬畏与智慧。当无人机巡渠的嗡鸣与青铜渠锄的铿锵穿越时空交响,我们读懂:真正的智慧,从来都是对传统的创造性作答。(西干渠管理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