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工作动态 > 水利动态

唐徕渠:古渠活水好风光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5-04-15 阅读量:

唐徕渠:古渠活水好风光

    本站4月15日讯  当水头到达八一渠直开口,随着闸门缓缓升起,积蓄多时的黄河水欢腾而出,宛如一支饱蘸丹青的妙笔,在广袤的平原上挥洒出灵动的线条,向沙湖疾驰而去,为这片生态湿地送来期盼已久的甘霖。

    为确保水安全进入沙湖,唐徕渠周城和暖泉管理所的职工们一路跟着水头,打捞清理柴草,奋战了近6个小时,将优质干净的源头活水送到沙湖,静谧了一个冬天的水面开始奔淌流动,与默默守渠护水水利人一道,期待着沙湖碧波荡漾的生态美景。

    据了解,今年宁夏全年计划下达河湖湿地补黄河水1.96亿立方米,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的生态补水计划,将河湖湿地生态用水指标分配到重点河湖,其中典农河0.801亿立方米,沙湖0.42亿立方米。

    “一渠碧水穿阡陌,万顷沙湖映晚霞。”水生态改善了城市水系环境。水不仅是自然景观,生态屏障,也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银川市目前有中部、东南部、西部三大水系,全长254公里,面积28.8万亩,市辖三区有5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6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近200个自然湖泊和沼泽湿地。唐徕渠每年为银川东南水系、西北水系、典农河、沙湖、宝湖、阅海湿地公园等37个湖泊、12个湿地、5个公园20万亩湖泊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年均1亿左右的湖泊湿地生态补水,保障了河湖水面景观,有效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水质改善、生态健康,助力银川市形成了以中部水系一典农河(总长180公里)为主线,辐射东部燕鸽湖、西部芦草洼、南部银子湖、北部元宝湖的四大水系等较为完善的“调、补、蓄、排”水生态体系。

    典农河承担着银川、石嘴山两市 6县区的重要水生态功能,串联七子连湖、华雁湖、西湖、阅海、北塔湖、沙湖等湖泊湿地,通过水系连通、生态补水、黑臭水体整治等措施,最大限度再现了“七十二连湖”的盛景,曾经围湖造田、侵占湿地的现象也逐步淡出人们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湖在城中”的城市风貌。银北石嘴山市的平罗县城和大武口市区,地处唐徕渠和第二农场渠下游,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重要湿地保护区,沙湖的水位稳定和水质清澈,直接关系到200多种野生鸟类、40多种鱼类的生存环境,更影响着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得益于黄河水补给,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湿地面积稳步扩大,书写了一部动人的生态治理篇章。

    目前银川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78.5%。宝湖公园、北塔湖阅海公园等湿地成为许多候鸟集中栖息繁的重要场所,银川湿地也已成为中国西部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唐徕渠两岸也建成了集“灌溉、景观、人文”为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与周边的湖泊湿地景致休戚与共、相依相契,形成了多个条状、带状开放式的自然生态滨水公园,造就了“官桥柳色”“西桥烟柳”“唐徕翠柳”等景观,成就了银川平原“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美景。唐徕渠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相得益彰、互为映衬,构成了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美景,奏响了现代城市的文明之音。

    沿唐徕渠远眺,蓝天碧水,行人悠闲,垂柳依依,一线绿色长廊悠然远去,从2000多年前的时光深处来到银川,散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让塞上湖城魅力无限。助力银川市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塞上湖城”银川市和“山水园林”石嘴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典农河获选全国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

    “塞北桃源何处觅,古渠盛世好风光”。每当春回大地,水利人会关切地询问:“水头到哪儿了?”这简单的问题,饱含着对保障供水安全的责任。奔腾不息黄河源头活水,为水生态环境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画卷徐徐铺展,宁夏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让每一滴水都迸发处先行力,是水利人共同的使命担当。(唐徕渠管理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