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干渠:塞上沃野织锦绣 为有一渠活水来
西干渠:塞上沃野织锦绣 为有一渠活水来
冻土初消,水润万物,西干渠管理处一年一度的春灌工作正式开启。
西干渠作为河西灌区地理位置最高的干渠,是自治区成立后开凿的第一渠,渠道沿西夏昊王渠和明朝靖虏渠古渠遗迹修建,部分渠道沿用古渠旧址。西干渠的发展历程,恰似一部镌刻在塞上大地的“水脉史诗”,既有开天辟地的壮阔,也有润物无声的柔情。
初始·山河开卷
宁夏人引黄河水开垦贺兰山东麓土地的愿望由来已久。西夏王朝建立后,开国皇帝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筑坛受册,自称皇帝,号为“大夏”,实行兴农重牧政策,下令修建了长达150公里的昊王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条以开国皇帝名字命名的古渠。现西干渠西侧有一条古渠遗迹,是明代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询在西夏昊王渠旧址上奏开的“靖虏渠”,1951年至1958年,党和政府集中物力、财力,将唐徕渠原引水段扩建为河西总干渠,先后实施总干渠渠首段的裁弯、扩整、渠口合并、渠首重要建筑物建设,为西干渠的新建开发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结束了古老灌区渠道无坝引水的历史,也为建设自流引灌的西干渠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第一声开山炮在贺兰山麓炸响,沉睡千年的荒原被铁锹与扁担唤醒。1959年,5万名水利职工和民工苦战一个冬春,用血肉之躯在戈壁滩上刻下百里水线,于1960年4月初步建成的西干渠引水能力30m³/s。这条由“人拉肩扛”筑成的生命动脉,让黄河水第一次浸润银川平原西部的干渴土地,荒滩渐染新绿,麦浪初涌塞上。
发展·激流勇进
年轻的西干渠在改革春风中舒展筋骨,化身“水脉绣娘”,用混凝土加固渠身,以闸门编织水网,西干渠的流量也随时代脉搏跃动。1985—1999年集中力量,先后对三棵树、平吉堡、暖泉等18段东堤险段进行加固,加固总长合计88.78公里。2014—2019年,管理处迎来了自干渠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建设高潮,干渠砌护率完成69%,引水能力提高到62.7m³/s,改造翻建斗口、建筑物等55座,干渠安全标准有了显著提升,输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干渠大断面和支渠水位遥测61处,视频监测27套,实现了镇北堡拦洪库、山洪入渠处、重点险工段视频监测全覆盖,逐步开启了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控制”的转变旅程。
当下·智慧涅槃
伴随着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的开展,西干渠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渠砌护率提升至100%,马场滩、鸽子山、莲湖、平吉堡4座抗旱应急水源泵站工程相继完工,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用水提供了保障。126套测控一体化闸门、9座节制闸和11座退水闸实现了远程操控调度,彻底告别了“人在渠上跑、扳手手中提”人力开关闸门的时代,这是西干渠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和数字治水前沿探索的良好开端。近年来,西干渠测控闸门与水资源管理系统平台进一步完善,恒定流量控制与预置调度功能逐步应用。西干渠与各市县和水文部门完成了数据互通共享,实现洪水入渠提前预警,达到了数据采集、监测、控制、预警一体化,进一步提高灌溉调度与洪水调度的实时性、精准性,灌域供水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新世纪的西干渠披上了科技铠甲,倒映着贺兰晴雪,滋养着葡萄酒庄的橡木桶,更托起银川都市圈的蓝色梦想,在冉冉兴起的“金沙滩”上为自治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人民富裕逐梦前行。
未来·水韵长歌
从昊王渠的芦席防渗到智能闸群的智能调控,从“插杠测水”到卫星遥感,从“保灌抗旱”到“水美乡村”,既是千年治水智慧的传承,更是黄河儿女不变的水利情怀,这条流淌着使命的渠,正以71m³/s的豪情,续写着黄河岸边动人的绿色传奇。(西干渠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