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秦汉古渠 润泽“塞上明珠”
千年秦汉古渠 润泽“塞上明珠”
本站6月25日讯 “秦汉筑渠水利先,千秋浇出米粮川”。秦汉渠灌域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朝蒙恬大军在宁屯田戍边,是宁夏引黄古灌区开发最早的灌域,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秦渠、汉渠、马莲渠和东干渠223公里骨干渠道如同一条条“大动脉”,源源不断地为“塞上明珠”输送着民生水、幸福水,滋养着灌区80余万人口、106万亩农田和湖泊湿地,同时为陕甘宁盐环定扬水工程等提供水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管理处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科学精准配水,夯实工程基础,推进数字治水,助力乡村振兴,用水利力量保障灌区粮食“二十连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响彻灌区每一个角落。
千年灌区增加新“成员”。
20世纪7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水利局组织青铜峡、吴忠、灵武三县民工和民兵数万人,冒严寒、斗酷暑、缚黄龙、创伟业,历经十年,开挖修建成了宁夏第一条全断面混凝土衬砌的大型灌溉渠道——东干渠,使得牛首山北麓、毛乌素沙地63 余万亩荒地得以开发利用,昔日人迹罕至的大片荒漠,如今变成了林茂粮丰、人畜兴旺的新型灌区。
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渠口村七旬老人马保玉,是当年修建东干渠的参与者之一,在他看来,如今的好日子都受益于东干渠。“当年我们从利通区黄沙窝乡以义务工的形式来这里开挖东干渠,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没路、没电、没地方住,大家只能掏地坑睡觉。”马保玉感叹道:“现在这里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庄稼也长得很好,真的是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的水流到哪儿,哪里的人就会受益。”
千年灌区浇灌幸福之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秦汉渠管理处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推行干渠编组轮灌模式,精打细算用好水指标,从严从实管好水资源,克服了极端干旱天气、用水指标紧缺等不利因素,保障农田灌溉和各业用水,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为秦汉渠灌区粮食“二十连丰”提供源源不断“水动能”,为灌区80余万人口美好生活提供坚实水安全支撑。全面落实湖泊湿地生态补水任务,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擦亮“水韵吴忠”名片,为地方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水支撑。大力支持“六优六特六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先保障牛奶产业以及肉牛、冷凉蔬菜供水服务保障,不断巩固吴忠市国家级“千亿级奶产业”和“高端奶之乡”品牌。2013年至今,灌区灌溉面积由97万亩增加到106万亩,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倍;年度引水量由11.5亿立方米减少至8.5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至0.54;灌区粮食总产量达2.61亿千克,是建国初期的11倍多。
千年灌区持续夯基固本。
自1998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权转换等项目实施以来,秦汉渠灌区累计衬砌骨干渠道200余公里,砌护率达到90%以上,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完好率达95%以上。在干渠沿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累计种植树木10余万棵,逐步形成了渠畅、岸绿、景美的现代化生态灌区。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目前灌区高效节灌土地面积27.4万亩,占总灌溉面积26%。
灌溉体系的不断完善,使灌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新修渠道‘好’的很,淌水‘利’的很,淌田水‘大’的很,包田到户40年来没有淌过这么好的水,以前灌灵武东沟水的荀桥都淌上黄河水了。”2023年11月,正值冬灌,灵武市东塔镇新园村村民宋志国正在忙着引水进田,对秦渠稍段砌护改造工程赞赏连连。
千年灌区进入“智水”时代。
2016年,在汉三所安装了19套测控闸门,拉开了秦汉渠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序幕。截至目前,累计建成控制性断面自动量测水15处,水闸远程自动控制29座,在干渠直开口安装测控闸门561套,在中小型扬水泵站安装自动计量监测设施39座,在处所段及重点建筑物安装视频监控230处。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背景下,研发秦汉渠数字孪生应用平台,初步实现了信息化设施设备精准控制、引供水精准计量、灌区水资源精准调度、核心业务数据精准统计。
吴忠市利通区板桥惠民农业灌溉专业合作社接水员李学文对水利信息化给基层水管工作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感慨万千。“我管了7个斗口,以前全部灌完需要10天,如今只要7到8天;以前斗口按寸算,水量大小不好控制,水费每亩平均70到80元,现在按方算,很准确,每亩水费降了20元;以前到夜里12点,村民就不灌水了。现在24小时不停,退水沟里没有浪费的水了。”
在新征程上,秦汉渠管理处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现代水网为支撑,继续传承、保护、利用秦汉古灌区,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奋力书写兴水惠民新的篇章,奏响“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时代最强音。(秦汉渠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