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工作动态 > 水利动态

传承,水利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守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4-04-26 阅读量:

传承,水利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守


  

     本站4月26日讯  提起“接水头”,已经50多岁的惠农渠一所所长伍光利打开了话匣子。“‘接水头’就是每年灌区行水时将黄河水从渠首一路护送到渠梢的一种民俗仪式,这里面的要求多着呢,比如对于时间的把握、行水安全的规定等等,可以说从有渠的那天起,这个仪式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民俗”。

    惠农渠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第二大自流灌区,开凿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了。一代代水利人在这里奉献了青春,留下了传承。而老伍从学校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惠农渠,从前辈手中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重担。

    “在水利上干,心要细、眼要尖、手要勤,马虎不得”,这句话是前辈告诉老伍的。

    “记得有一年接水头,我刚上班,年轻小伙子,啥也不懂,在下游所,老所长让我跟着他去接。那时候是土渠,闸门都要用手摇。就在我们用手一圈一圈摇动螺杆时,闸门被卡住了,望着一渠水裹挟着杂草、淤积物来到闸前水位在不断上涨时,我慌了。老所长这时候为了让水顺利通过闸门,便果断下令,组织我们跳入齐腰深的水中,用铁钩拽,用铁锹撬,终于将堵塞闸门的淤积物清理了出来,水头顺利通过。所以说任何隐患都马虎不得”

    “在水利上干了大半辈子,这件事对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是老伍在水利上工作的第37个年头,也是他参与“接水头”的第37个年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忙碌,岁月已经在他的额头上深深地刻下了一道道皱纹,清晰地记录着几十年来的坚守与担当。

    “接水头”前夕,老伍参加完了管理处2024年灌溉工作会议,作为所长,会议上的要求让老伍肩上感到沉甸甸的。惠一所作为惠农渠上段“头所”,每年“接水头”便成了约定俗成、不可更改的传统仪式。为确保“水头”接的准、接的好,老伍提前几天就来到了渠首,到龙门桥闸对行水前的各种隐患进行了仔细的查看,并就开闸放水问题与渠首管理处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同时,老伍带领全所一班人,深入驻地乡村、协会、农户,向他们宣传今年用水形势,争取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为今年灌溉打下良好基础。

    4月23日是干渠开闸放水的日子。这一天,老伍便早早起来,仔细整理好着装,穿上了“蓝绿马甲”,心中对今天“接水头”的各项事宜进行了认真盘点,确保无误后,与处领导一起来到了龙门桥。伍光利与技术人员对龙门桥闸门、水工建筑物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检查,确保无误后,11点16分,随着指令下达,惠农渠管理处龙门进水闸缓缓开启,黄河水顺着干渠奔涌而下,标志着惠农渠灌域2024年夏秋灌正式启航。望着沿渠奔腾而下的黄河水,老伍心里舒了一口气,今年“接水头”的工作已经完成,但是灌溉工作才刚刚开始,望着灌区平整无垠的田地,怎么让“四水四定”落实到灌区,又成为了老伍思考的一个“新命题”。

    引黄灌区在宁夏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接水头”只是水文化习俗中的一个。“水头”从渠首一路沿渠而下,无论是白天还是凌晨,“水头”到哪里,水利人便要“精心”护送到哪里,一路奔流,一路传承,一路护送,直到渠梢,其间,还要清理渠道淤积物,帮助“水头”顺利到梢,才算完成任务。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人,上送下接,不舍昼夜,作为千年灌区的守护者,水利人常年守护在用水一线,奔忙在田地之间,传承着引黄古灌区历代用水习俗,用实干担当与无私奉献架起了灌区百姓丰收致富的连心桥,他们籍籍无名、默默守护,一守便是一生……(惠农渠管理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