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工作动态 > 水利动态

用心用情用力 以实干实绩打好抗旱保灌增粮主动仗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3-09-12 阅读量:

用心用情用力 以实干实绩打好抗旱保灌增粮主动仗

  

    本站9月12日讯  今年以来,全区气候年景总体偏差,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5%,平均降水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7.3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并列(1997年)最少值;加之黄河来水偏枯,水利部分配我区可耗黄河水量较去年同期少2.85亿立方米,少7%,且不单独分配生态用水;分配黄河干流引水量较去年同期少7.868亿立方米,少11.5%,宁夏下河沿水文站径流量较去年平均偏少12%。8月份以来,受持续高温天气和降雨偏少影响,中部干旱带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中宁县等县区和南部山区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等地不同程度受旱,受旱地区普遍出现农业灌溉用水紧张局面。

    全区水利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聚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抗旱保灌作为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首要工作,坚定不移“落实+干”,以加快构建“工程、管理、服务、制度”四大体系为保障,用心用情用力打好抗旱保灌增粮主动仗,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截至9月8日,引黄灌区夏秋灌任务圆满完成,各大干渠累计引水39.74亿立方米,实现大旱之年供水无虞。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强化工程供水保障。青铜峡、固海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青铜峡灌区汉延渠灌域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加快推进,海原西安供水、盐池黎明抗旱调蓄水库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利通区入选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顺利推进,区级骨干水网、市县水网、田间配套的高质量灌溉保障网加速构建,灌区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有力支撑先行区建设尤其枸杞、葡萄等“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用水需求。盐池平台、惠农汪家庄、同心白府都抗旱调蓄水库建成并蓄水投入运行,海原县关桥乡首次用上黄河水,三大扬水泵站满负荷运行60余天,工程效益、效能得到充分显示。用好渠道维修养护资金、末级渠系财政预算资金和水利救灾资金,及时对渠道、建筑物、高效节水工程等工程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养护,备足备好抗旱应急物资,最大限度保障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二是加快构建高效管理体系,强化精准供水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灌区、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用好“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五字诀,采取座谈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摸清实情,拿出实招,解决实事。自治区水利厅加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沟通,协调将7月份下河沿水文站流量保持在1100~1260立方米每秒之间,最大限度满足各大干渠引水流量,加强统筹调度,确保灌溉高峰期用水需求。各渠道管理单位统筹干渠上下游、左右岸、扬水与自流,采取提前灌、错峰灌、水到即灌、拉长灌期、延长停灌时间、跨渠联调、渠库互补等调度手段,有效削减用水高峰。各县(区)水务部门深入灌区摸排调查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进度、精准掌握用水需求,加强支渠水量分配、有序调度,确保高口高地和渠系末梢均衡受益。沙坡头北干渠实现向跃进渠常态化补水100余天,西干渠向二农场渠跨渠调水2立方米每秒,有效解决干渠引水不足和用水高峰期用水紧张问题。

    三是加快构建优质服务体系,强化安全供水保障。全区水利系统把优质服务作为推动灌区发展的有效手段,与“三治理一整顿”结合起来,与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结合起来,与开展干部队伍工作作风专项整顿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深、准、狠”总要求,以更大力度抓好“防、查、改、教、强、技、制、督、调、究”各项工作,着力消除安全之患,不断夯实安全之基,同心合力保障供水安全。全面推进灌区、泵站标准化管理,压实渠道(泵站)、蓄水池等重点工程设施设备和重要建筑物安全生产责任,严禁超加大水位或超级大流量运行。加强值班值守和日常检查巡护,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加大巡护力度、加密巡护频次,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高度重视“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存在的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灾害风险,对全区范围内25条2290公里干渠、各大供水工程及水库、淤地坝、蓄水池等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消除风险隐患,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000多名水利职工坚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用心用情、兢兢业业,解难点、舒堵点,把惠民生的水事办实、暖民生的水事办细、顺民意的水事办好。

    四是加快构建长效制度体系,强化供水机制保障。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健全完善改革机制促进抗旱保供水各项措施落实落细。3月初,水利厅组织相关部门对引(扬)黄灌区的18个县(市、区)农业用水管理、基层用水管理组织建设运行、农业水费收支管理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四项机制”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督导。7月初,自治区党委农办牵头,组织发改、财政、水利和农业农村等部门再次对全区22个县(市、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督导,加快推进“四项机制”建立健全、落实落地。各县(区)把问题整改作为健全完善机制、提高末级渠系运行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灌区良性发展的重点任务。全区22个县(区)全部执行新水价,基本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水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统一纳入地方本级预算管理,水费管理不断规范,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形成。严格落实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要求,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7年的0.524提高到2022年的0.570,农业用水管理机制日趋完善。规范基层用水管理组织,完成农民用水协会改革,组建153个基层用水管理组织,因地制宜推行“用水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公司”等模式,农田水利服务“最后一公里”逐步完善。水利厅、财政厅联合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用水奖补办法》,明确了奖补原则、资金来源、奖补对象和标准,22个县(区)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初步建立。(农村水利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