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部分 > 水利宣传轮播图

昔日“喊叫水”,今朝“绽芳华”:且看宁夏一个旱塬乡巨变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田欢 日期: 2025-08-13 阅读量:

曾经的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土地干涸,苦水是乡亲们最深的印记。而如今,黄河水奔腾涌入,现代农业生机盎然,移民新村整洁靓丽,老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富足的笑容。这片曾经被干旱钉在贫困版图上的土地,正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一个旱塬新生的巨变。

引水攻坚 ——从旱塬渴盼到清流润泽的世纪嬗变

今年的卡脖子旱,来得比往年更凶。

六月的太阳像烧红的烙铁,烤得黄土塬上腾起热浪。搁十年前,这样的光景早让喊叫水乡的人慌了神——地里的玉米蔫了,家里的水缸见了底。大多数人家不得不拿起罐和桶到十几里外的水井拉水,“喊水”成为这片土地无奈的代名词。可如今,周晓龙蹲在自家西瓜地边拧开水阀,眯眼看着水珠精准地渗进根系。“怕啥呢么?黄河水在管子里头跑着呢!”他看着长势喜人的硒砂瓜,语气中透着一股子踏实。这种踏实,是十年“水革命”烙进骨子里的底气。

在喊叫水乡,人和地的名字总沾着“水”——马塘、北沟沿、北沿口、长山河、金鸡沟……村民康自江说:“我们村里很多人名字也都带水,这是乡亲们的一种寄托和盼望”。无论是村名还是人名,这片土地无不彰显出对水的渴望。2008年,一条引自黄河水、通向喊叫水的“黄金水通道”被正式打通——宁夏固海扩灌扬水工程成功通水。水一来,这里的人和土地便像久病新愈一样,恨不得把这些年缺水的遗憾一一弥补,于是一块块旱地摇身一变成为了高产的水浇地、人们的脸上洋溢出被黄河水滋润的幸福笑容。为了延续这份幸福,2017年,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宁夏中部干旱带西部供水中宁县喊叫水片区西线供水正式开工,曾困扰喊叫水发展多年的“病根”被彻底拔掉,2020年,喊叫水乡正式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迈入了小康社会。

可水一来,新的问题也跟着来了。有人开着水龙头浇院坝、有人偷偷在夜里放水囤积、村民抱怨道:“大水进了自家地,管它淌到何处去”……这些任性用水的做法,让骨子里就节俭的老人们痛心不已。为了防止水资源浪费,喊叫水乡积极落实“四水四定”,把“节水”当作头等大事去谋划。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喊叫水乡持续打造节水灌溉农田1.56万亩,一根根滴灌带像植入旱塬的血管,为这片黄土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水分。为了破解无序管水难题,喊叫水乡高岭村推出“黄金四十分钟”输水法。“我们按照每垄农田不超过40分钟的标准严格进行灌水,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时间账,谁也不会赖时间不交水,用水更加公平了。”喊叫水用水协会会长贺学国如是说。

“喊叫水”这名字,从前听着心酸,如今却品出自豪。“喊”是旱塬人的韧劲——是不甘心眼前的困苦而努力与命运斗争的一股子倔劲。“叫”是脱贫路的回响——叫来了黄河水,叫醒了节水智慧,叫响了乡村振兴的号子。

诗人如此形容黄河水的心声:“我翻涌着奔向这片土地时,带走了干涸皲裂的贫瘠。用浪花卷走世代紧锁的贫困枷锁,又将灵动的生机与希望,浇灌成驱动现代化巨轮的澎湃动能。如今,我流淌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轰鸣声中生长出崭新的模样。”

产业蝶变——自传统耕作向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

“宁夏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也为喊叫水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的喊叫水,一幅“多色经济”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金灿灿的硒砂瓜甜透戈壁,黄澄澄的黄花菜铺就致富路,红彤彤的辣椒映红田间地头,绿油油的贝贝南瓜鼓起群众钱袋;圈舍里,牛羊肥壮、产销两旺……从特色种植到生态养殖,多元产业齐头并进,蓬勃的活力在每一寸土地上涌动。

在喊叫水乡马塘灌区贝贝南瓜种植基地里,翠绿的贝贝南瓜藤蔓沿着支架蜿蜒攀援,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长势十分喜人。宁夏丰荟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素娟正带领十余名村民穿梭其间,查看贝贝南瓜生长情况,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我们公司今年种植贝贝南瓜2500亩,优选安徽田蜜蜜种业“田蜜9号”为核心品种,该品种以口感绵密香甜、果型美观、商品性强著称,市场竞争力突出。预计8月初就能采摘上市,我们对今年的收益充满期待!”蒋素娟说。据测算,目前喊叫水乡贝贝南瓜产值已达到1500余万元,亩均收益1000元,种植、采摘等环节可带动本地及周边2000余人次务工就业,带动务工增收30余万元。谈及贝贝南瓜给村民带来的收益,马塘村村民高兴地对我们说:“我们在基地里务工每天大概能挣100多元,主要也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孩子,能在家门口挣钱,以前做梦也想不到。”

近年来,喊叫水乡紧扣乡村振兴脉搏,立足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硒砂瓜、辣椒、贝贝南瓜、黄花、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硒砂瓜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辣椒6000亩,黄花5000亩,贝贝南瓜4500亩,实现了从曾经的单打独斗到如今集群共进的华丽转身,总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务工近10万人次,创造营收约1500万元。

“以前总听别人说我们喊叫水人日子过得苦,但吃过我们产的硒砂瓜的人应该会感慨,我们的日子甜着嘞”。眼下,正值硒砂瓜上市,一辆辆运输车从瓜田出发,驶向全国各地,把这里的甜蜜带向全国,让越来越多人品尝到了“喊叫水的味道”。

从田间地头到电商平台,从“一乡特产”到“知名品牌”,喊叫水乡正以特色农产品为纽带,让每个瓜、每朵花、每斤肉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增收密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具有干旱带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

基建赋能——从贫瘠窑洞到移民新村的时代飞跃

站在自家新盖的小院前,麦垛新村的陈宝礼拍拍身上的土说道:“想不到我老汉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阔气的房子”。

回想起那些年在窑洞里居住的日子时,陈叔眼里满是心酸,他说:“以前根本没想过有一天能从土窑窑中钻出来。住这样的砖瓦房更是想都不敢想。”后来,随着移民搬迁和政府住房改造项目的实施,陈叔一家如愿以偿地住进了砖瓦结构的新房。新居落成后,亲戚们都说:“你们搬对了,真正是人挪活,这日子美得很”。据悉,喊叫水乡近10年内,累计拆除危旧房1896户,新建、翻建维修加固房屋1447户,住房安全认定覆盖率达到100%。从忧居到优居,这不仅是陈叔一家的幸福,更是万千家庭生活的巨变。

犹记得,2014年夏天,施工队在村西头挖开深沟埋水管,老辈人蹲在旁边看热闹。通水那天,当群众拧开水龙头的瞬间,清澈的黄河水“哗”地冲出来,小孩儿被吓得向后躲,这通向千家万户的水管,让“喊叫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如今,很多家里都装了净水器,从“找水吃”到“吃好水”,黄河水在小村落里流出了大幸福。

道路的变迁更是彻底改写了村民的生活轨迹。马学云还记得,搬迁初期,村里唯一的主干道是条坑洼不平的土路,骑摩托车颠得人骨头疼。前些年,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硬化道路,不仅主干道铺上柏油,连家家户户的小巷都浇筑了水泥。“我儿子是开大车的,以前回家得把大车停在很远的地方再打出租车回家,现在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方便多了。”村民陈天宝笑着说道。282公里农村道路硬化和105公里生产砂石路建设,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从“泥窝窝”到“金大道”,如今,完成拓宽改造后的同喊公路和109国道,俨然成为了群众的“致富路”,夜色下,3630盏路灯璀璨夺目,正照亮着这座乡村的未来。

卫生环境的蜕变同样喜人。过去,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为了破解脏乱差难题,喊叫水乡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自2021年以来,累计清理各类垃圾上万吨。为了让家园变得更美,村里还搞起了‘最美庭院’评比,奖品都是些实用的生活用品。2024年获得最美庭院奖的老陈面对镜头高兴的说:“把院子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是本分,现在政府还给奖励,一举双得。”谈起对未来的希望,村民老马说:“希望村上可以多一点墙面彩绘,用一些卡通形象把我们这一代农民的样子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娃娃回来能找到乡愁”。

今年刚考上大学的陈晓娟站在村口看夕阳,跟我们讲述起刚移民时他父亲说的话,“只要路通了、水来了,未来日子能长出花。”如今这花不仅长出来了,还开得旺旺的——同喊公路和109国道车流不息,滴灌带滋润着硒砂瓜茁壮成长……这些从前在梦里都不敢想的光景,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嵌进了日子里。陈晓娟说:“这大概就是村里人常说的,党把咱的穷根刨了,又给栽上了富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新生活。”(作者:田欢)



时间:2025-08-13    来源:人民日报

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9959277-50000703065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