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边的“水表革命”!
6月20日清晨6点,62岁的贝永强沿着汉渠岸边开始巡渠。在4号斗渠口一座太阳能供电的闸门前,他打开控制箱,在控制面板上操作打开闸门,水流欢快地奔向附近郭桥村5-9队千亩供港蔬菜基地。“这是我根据需求昨天专门为郭桥村5至9队和邻村共1000亩供港蔬菜申请的喷灌用水。”他说,通过对智能闸门的控制,能精准计量灌溉用水量。
高闸镇高效节灌区。
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郭桥村村民贝永强,是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水管员,也是利通区用水权改革的见证者。他负责高闸镇4号斗渠3公里长的一段以及15条支渠、5个截止闸和120条毛渠的灌溉管理,涉及灌溉面积3200亩。在他看来,用水权改革最大的好处是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让老百姓在灌溉时更能“明明白白消费”。
测控一体化闸门。
近年来,利通区深入推进“四水四定”试点县示范工作,投资1.3亿元,在灌区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720套并配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像给每块农田装了“水表”,打通水利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合作社理事长梅南薇的话印证了这一变化:“我们把用水权像土地证一样确权到户,每户每年能用多少水,闸口一开就能精准计量。”
“过去一到浇水的时候,乡亲们就全家昼夜上阵,守渠口放水。”种植了200多亩玉米的朱渠村村民马学兵说,用水权改革让浇水这事变轻松,还有了“明白账”:“有多少地,该用多少水,实用多少水,通过精准输送和计量,既保障生产也不浪费水。过去大水漫灌每年亩均用水量达500多立方米,现在有了测控一体化闸门和高效节灌技术,亩均用水量只有250立方米,水费也从每亩85元降到63元,农民真切感受到节水红利。”
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
利通区总灌溉面积66万亩,确权农业灌溉面积59万亩,颁发农业水权证130个,工业企业确权68家。用水权不仅确权到户,还在交易平台“活”了起来,累计完成用水权收储交易43笔,交易水量4435万立方米,交易金额达4.69亿元。累计发放节水奖励资金611.95万元。
2023年建成的现代化灌区信息中心,堪称利通区节水智慧“大脑”。展示区内的沙盘模拟灌区全貌。数据区实时上传的水量、流速、用户数据精准可视。操作台前,工作人员一键完成调水、计费、监测。
蔬菜在喷灌中正茁壮成长。
“水资源优化理念下,我们不只是看用水量,更能预测需求、调配资源。”利通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灌区年均节水达3100万立方米,高效节灌率提升至48%,节余水资源正向高效产业流动。
从“水从门前过,不放就是错”到“节水有我成风尚”,利通区用一套完整的用水权管理体系,重塑灌区的用水秩序。近日,该区用水权改革的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用水权改革“样本库”。(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时间:2025-06-23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https://www.nxrb.cn/nxr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222/8135891.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