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文件库 > 水利部文件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

索引号 1110000000001332XW/2024-00068 文号 水国科〔2024〕186号 发布日期 2024-07-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所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责任部门 水利部
有效性 有效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

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各有关单位:

《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已经部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水利部

2024年7月12日

  

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

(2024—2030)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水利部野外站建设发展,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水国科〔2021〕416号)等文件,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背景情况

(一)现状分析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规律、指导实践的重要手段。水利行业历来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工作,多年来布局建设了较为完整的水文站、水土保持监测站和灌溉试验站等站网体系,有力支撑了防洪抗旱、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运行等各项业务工作。水利行业科研单位、涉水高校等从科学研究需要出发,建设了一大批野外定点观测站,长期开展野外观测和试验工作,有力支撑了水利科技创新。

作为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重要组成之一,水利部野外站建设工作起步较晚,2019年首次认定6家水利部野外站。与传统水利业务监测站点和各单位布设的野外观测站点相比,水利部野外站更加注重通过长期、连续、稳定的定位观测和科学试验获取科学数据,利用高水平科研团队对科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科学规律,开展示范服务和交流合作,加强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从而为水利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首批认定的6家水利部野外站,涵盖水文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水土保持、农业节水等领域。自认定以来,6家水利部野外站观测试验条件逐年改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运行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在获取连续基础数据、认知自然现象和规律、支撑重大国家战略和水利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1家水利部野外站于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野外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推进新时代治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是水利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全面提升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利部党组提出水利高质量发展需提升的四种能力和六条实施路径,明确水利科技要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水循环过程及水资源演变规律发生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反常性、复杂性显著增强,洪旱灾害孕灾成灾机理愈发复杂,需要通过长期、连续、稳定的野外定位观测和试验,深化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揭示相应的科学规律。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水利部野外站存在布局体系不完善、定位观测和研究水平有待提高、资源共享和数据应用不够充分、人才队伍培养有待加强等问题,亟需统筹谋划水利部野外站建设发展方向,优化水利部野外站布局体系。

(二)发展需求

服务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建设水利部野外站。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和重点科技需求,科技部进一步统筹优化国家野外站布局,从各部门和地方建设的野外站中遴选基础条件好、研究水平高的站点,纳入国家野外站序列。截至2023年底,科技部批复建设的国家野外站共166家,其中水利行业仅有1个站点,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严重不足。水利行业亟需围绕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等重点科技需求,建设培育更多水利部野外站,作为申报国家野外站的重要储备,为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服务重大国家战略贡献行业力量。

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水利部野外站。对照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等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的相关要求,现有水文实验站、水土保持监测站、灌溉试验站等传统业务站点的观测要素和观测模式无法完全满足工作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围绕防灾减灾、重大水利工程安全、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水利部野外站,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情景条件下的观测试验,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供相应的科技支撑,为现代化水利治理管理方案提供前瞻性决策支持。

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建设水利部野外站。野外站在科技创新链条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作用。水利科学研究的诸多边界条件及要素无法完全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必须通过野外定点观测和开展控制性试验,获取第一手科学数据。同时,需要对观测试验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利用,才能真正发挥数据作为创新要素的作用。综上,亟需布局建设水利部野外站,开展多站点、跨区域、多学科联网观测和试验,并组织科研力量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将科学数据转化为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水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综合能力和科学规律揭示水平,为现代化水利治理管理方案提供前瞻性决策支持,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根据“需求牵引、应用至上,优化存量、拓展增量,急用先行、分步推进,强化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和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布局建设水利部野外站,明确野外站具体目标任务,强化科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水利行业现有监测站点中符合水利部野外站认定条件的,择优纳入水利部野外站序列,同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目标地拓展增量;围绕水利行业治理管理职责查漏补缺,按照轻重缓急分领域分批次开展水利部野外站认定工作,不断完善和提升现有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明晰不同主体的职责定位,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到2030年,基本形成科学目标明确、功能设施齐全、涵盖典型流域和区域的水利部野外站布局,开展长期连续稳定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技示范,促进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推动高水平人才成长,带动开放共享及示范服务,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和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同时,积极推动一批基础条件好、科研成果突出、人才队伍水平高的水利部野外站纳入国家野外站序列。

三、建设布局

统筹考虑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布局中的涉水重点领域和水利高质量发展亟需布局的重点领域,对照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在防灾减灾、重大水利工程安全、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等4个领域布局建设水利部野外站。

(一)防灾减灾

对照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围绕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实践需求,在气象水文极值过程演变机理、南北方流域产汇流机理、江河湖库洪水防御、中小河流与山洪灾害防治、城市洪涝治理、凌汛防治、河口动力环境演变、咸潮及海水入侵、干旱灾害监测预警等方向布局,积累流域水循环与灾害防御全过程、多要素野外监测数据,加强洪涝干旱灾害防治基础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灾害防治技术产品和装备示范应用,为研发适应不同流域特征的水文模型,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和“天空地水工”一体的监测感知体系,完善流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及非工程措施提供支撑。

(二)重大水利工程安全

对照国家水网建设目标,围绕国家水网“纲、目、结”等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求,在长距离有压供水、大埋深隧洞、高坝应力应变、高边坡稳定、库区危岩治理、害堤动物防治等方向布局,积累重大引调排水工程、控制性枢纽工程、重点堤防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数据,深化关于重大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隐患发生和运行演变规律的认识,完善工程安全感知、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强化工程结构安全性态演变、工程影响区风险演变等方面的研究,为推进国家水网系统风险识别、安全防护、应急决策与韧性提升等提供支撑。

(三)水生态保护与治理

对照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围绕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需求,在江河湖库生态系统多要素演变、生态脆弱区生态水文演变、地下水运动规律与地下水回补、水利工程生态效应、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碳汇作用等方向布局,积累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监测数据,加强变化环境下河湖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地下水超采区演变特征与治理技术、水土保持提质增效技术、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河湖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等方面的研究,强化新技术装备示范应用,为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科学防治水土流失、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提供支撑。

(四)水资源高效利用

对照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围绕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的需求,在农业用水管理、盐碱地治理、非常规水利用、节水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等方向布局,在灌区水循环、灌溉方法、调度管控、水盐运移、再生水利用、矿坑(井)水利用等方面开展长期定位观测和专项科学试验,加强灌区供输配用耗排水特征、作物需耗水规律与灌溉制度、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水盐运移特征、非常规水利用技术、盐碱地土壤改良,以及再生水对地下水、土壤、农作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为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提供支撑。

四、主要功能和任务

水利部野外站主要功能包括开展长期、连续、稳定的野外观测和试验研究,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开放共享与服务、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开展长期、连续、稳定的规范化科学观测

水利部野外站应根据相应的观测指标、观测方法、采集规程、数据标准等开展科学观测,积累覆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的长序列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可靠性。根据亟需解决的水利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推动水利部野外站开展专项科学观测,获取特色观测数据及相关的科学样本。

(二)加强野外科学试验研究

围绕水利行业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控制性试验和研究,集成应用野外科学观测数据和试验研究成果,支撑水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组织科研力量加强对科学观测及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和深度挖掘,揭示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把握水利科学发展趋势,明确水利科技创新主攻方向,促进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产出。

(三)开展示范服务和科学普及

密切关注信息、制造、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前沿动态,充分利用水利部野外站的场地优势,率先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示范应用,为智慧水利建设提供应用场景。发挥水利部野外站在提高全民水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水利部野外站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发具有水利部野外站特色的科普产品和展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四)推动开放共享和合作交流

加强水利部野外站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野外站观测试验数据、科研仪器、试验装置、样品样地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野外站与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其他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加强合作交流,发挥不同平台优势,形成完善的水利科技创新链条,协同推进科技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由水利部宏观统筹,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助管理,依托单位具体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水利部野外站建设发展的工作格局。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是水利部野外站的主管部门,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布局;水利部机关有关司局是水利部野外站的业务指导部门。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等协助管理依托其所属单位建设的水利部野外站。依托单位是水利部野外站建设运行管理的主体,为野外站正常稳定运行提供人、财、物等必要的条件保障。

(二)强化能力建设

加强水利部野外站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建设,充分利用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水利部野外站观测能力和科研能力,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人才和队伍建设,吸引和聚集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稳定一批具有野外观测和数据挖掘分析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水利部野外站建设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支撑。

(三)规范运行管理

制定水利部野外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野外站认定、建设、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水利部野外站全过程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依托单位的管理责任。明确不同领域的观测指标、观测方法、采集规程、数据标准等,强化联网研究与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水利部野外站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推动建设水利部野外站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四)完善支持机制

水利部统筹国家和部门各类经费资源渠道,支持水利部野外站建设与发展。积极支持水利部野外站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人才培养、绩效激励等方面向野外工作人员倾斜。依托单位要通过多渠道争取经费,为水利部野外站的条件保障能力建设提供支持,保障野外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