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专题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厚植乡村振兴底色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水利厅驻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工作队纪实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3-06-25 阅读量:

小满刚过,走进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瓜菜大棚,梅豆秧苗在吊绳上藤蔓垂吊、乡亲们正在忙着清理上一茬西红柿秧苗,长势喜人的“宁北钢葱”纵横有序的排列在沃野田间;位于村子南边新建的中线供水22-23号“红翔新村蓄水池”工程,工作人员正在做最后的调试……

一个个乡村产业让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一项项民生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暖人心。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驻村工作队一待就是数个年头,无怨无悔舍小家顾大家,带领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奋斗的华章,向组织和群众交出了一张成绩斐然的履职答卷。

自治区水利厅驻红翔新村工作队,在美丽的村庄乡道有他们的小故事,小故事里有他们的大作为。

党建为基,把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捐钱捐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们党在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最终落脚点就在村级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刘刚深知,打造一支担当有为的驻村工作队,才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红翔新村是“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生态移民安置区,所辖7个村民小组,568户2334人。

工作队驻村伊始,没有“跟风”盲目上项目,而是扎扎实实做起了群众工作。他们住进村子、扑下身子,从拉家常、吃农家饭开始,与乡亲们同坐一条板凳,同耕一块田,很快就和群众打成一片,交上了朋友。驻村工作队先后跑遍了7个村组,给568户村民全部发放了写着驻村工作队联系信息的“明白卡”,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为打通影响党建工作质量的“堵点”倾听民声,为找准制约乡村发展的“痛点”汇聚民智,为乡村振兴发展开出良方把脉问诊。

“乡村振兴,舞台广阔,大有可为。作为乡村党员干部,我们要做政治过硬的“领头雁”,本领过硬的多面手,作风过硬的实干家,带领广大群众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变成安居乐业、富裕富足的好日子。”驻村第一书记刘刚带头为党员们讲党课,始终把党员教育牢牢抓在手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目前,红翔新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  产业振兴  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建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好“四级组织”网格力量,严格落实党员“评星定格”,做好发展党员和“两个带头人”培育工作,共转正2名党员发展2名入党积极分子,培育致富带头人9名。红翔新村2021年度、2022年度连续两年在红崖子乡效能目标管理考核中获一等奖,2022年获石嘴山市“森林乡村”,党支部成功创建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聚民心,把心思放到为乡亲纾困解难上


    融入,是驻村工作队第一课。他们以实干起步,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干起。

水利厅驻村工作队或许是出于职业敏感,他们一到任就敏锐发现到村子防洪方面的“痼疾”。“因为防洪设施不完善,导致村内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部分蔬菜粮食绝收,村民收入锐减,发展信心遭到严重打击。”

驻村工作队走访调查后,迅速形成了调研报告提交至自治区水利厅,引起了水利厅党委的高度重视,水利厅副厅长张伟多次实地调研。最终,总投资1200万元的二道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在红翔新村顺利开工。

行洪沟、导洪堤……总长3.126公里,依势而建,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化害为利,不仅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山洪灾害问题,也为黄河补水、农田灌溉起到了积极作用。

“多亏了水利厅驻村工作队,这么多年头上顶着的‘水盆子’终于可以放下啦!”现在说到村子的防洪工作,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学显得无比轻松,但对2018年的那扬大暴雨,他依然历历在目。“当时2米高的泥石流,像堵墙一样从红崖子山那边向村里直直‘压’过来,没一会儿就把农田‘吞’了。还好通知得快,所有人都安全撤离了,3000多亩农田被毁,经济损失900万元。”

类似的实事好事还有很多:得知红翔新村自搬迁至今,3750亩土地无黄河用水指标,驻村工作队积极与水利厅沟通联系,成功争取到用水指标;听说受疫情影响,农户种植的2万公斤甜瓜、1万斤西瓜滞销,工作队与乡、村两级干部携手,积极与附近各大企业、商家对接,将滞销甜瓜全部售罄;“9.20”疫情暴发后,驻村工作队主动请缨投入到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中,连续驻守卡点24天,争取棉大衣、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资4万元;获悉困难群众冬季取暖遭遇“寒冬”,工作队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6000公斤煤炭运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不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实,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一句空话。”96件实事,一桩桩、一件件,解群众最“盼”的事、抓群众最“怨”的事、帮群众最“难”的事,干在了群众的心坎上,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兴产业,把精力用到为民增福祉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特色产业是解锁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近年来,驻村工作队牢牢抓住“产业”这个关键,立足村情和资源优势,积极协同乡村两级完善《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创业就业三年规划》《人居环境三年规划》。

蓝图既定,驻村工作队用汗水浇灌希望,用脚步丈量沃土,探索出了“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工作队+农科院”的“七合一”经营模式,积极与自治区农科院对接,获取“院地合作项目”全程技术支撑与资金支持30万元,不断壮大瓜菜产业,在巩固发展原有74座大棚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50万元再建22座温室大棚。

“为扭转村民参与大棚种植积极性不高的局面,我们创建了“红翔新村党建引领温棚示范区”,今年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各种植管理大棚2座,亲自上阵、引领示范,带动20户村民参与39座大棚种植,棚均年收益达到5万余元”工作队队员李斌在蔬菜大棚一边劳动一边介绍。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驻村干部把村集体当家来看待、来经营。先后开发村域荒地245亩,种植特色大葱,成功注册“宁北钢葱”商标品牌,打造“全区最大葱育苗基地”。2022年大棚育苗9600万余株,覆盖平罗县及全区4000亩种植。

“我们正在申请7项大葱专利,已成功对接‘百果园’企业,实现种销一体化服务,提升产品知名度,向全国中高端市场进军。”谈到红翔新村产业发展刘刚有着满满的信心,“我们还争取资金100万元,将废弃牛场改建为牛羊2个养殖园区,引导全村69户养殖户1450只牛羊出户入园,实现了由庭院养殖转变为园区规模化养殖”。

工作队队员慰佳宁、马赛介绍说,我们充分发挥“红翔新村劳动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作用,对接企业25家,发布就业信息40期,开展订单定岗式培训,培养致富带头人6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个、培育粮油加工等创业实体26个,就业达1150人,占全村劳动力人数的87%。

2022村红翔新村集体收入产值达到46万元,比2020年增加20万元,农民收入也由2020年人均收入11563增加到2022年的15336元。2年来自治区水利厅驻村工作队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207万元、为民办事96件,在推动强村富民方面成效显著。驻村工作队工作实绩受到市、县、乡、村及平罗组织部一致认可,被宁夏日报、石嘴山日报、石嘴山电视台、平罗党建等12家媒体23次报道。

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刘刚、李斌、尉佳宁、马赛,为乡村振兴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干着红翔新村多年想干而没有干的事情,让这片5000亩的村庄焕发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实干底色愈加浓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