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精神文明 > 文学文化

郑工合龙处石碑 ——黄河“三绝碑”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4-07-10 阅读量:

郑工合龙处石碑 ——黄河“三绝碑”

  

    郑工合龙处碑又被称作“郑州石桥清代堵口碑”,现保存于黄河博物馆,碑通高2.86米,宽0.76米,厚0.15米。在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黄河母亲厅可以目睹它1:1的复刻品。

    碑首为高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并有阴刻楷书“皇清”二字。碑肩为浅刻云水图案。碑身阳面正中阴刻隶书“郑工合龙处碑”5个大字。碑身阴面为满幅篆书文字,共8竖行128个字,满行最多18字,全文如下:“郑工堵筑决口,经始于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讫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竣工。钦差督办礼部尚书高阳李鸿藻、前署河东河道总督义州李鹤年、前河东河道总督觉罗成孚、河南巡抚望江倪文蔚、今河东河道总督吴县吴大澂勒石纪之。而系一铭,铭曰:兵夫力作劳苦久,费帑千万堵兹口。国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郑工合龙处碑反映的是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北流后,最早、最大的一次黄河决口堵复情况。据史料记载,1887年8月14日,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决口南泛,由贾鲁河入淮,导致15个州县受灾,灾民约180万人。光绪皇帝派多人督促整修堤防,均未获成功。河东河道总督吴大澂接办后,筹划有方、措施得当,于1888年12月指挥将决口合龙。也正是这次堵合成功,使黄河南流成为历史、黄河北流成为惯常,为当代黄河下游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此深重的灾难,在当时的条件下,治理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虽然治理的过程曲折,困难重重,但最终堵合成功。此次决口治理,是清朝时期黄河上最大的堵口工程,在晚清政局动荡、官场腐败情景下,显然是取得了相对较为满意的结果。此后,黄河河南段在以后的40年中没有出现大的河患,为历史之少见。

    2014年2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始后,河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对馆藏历史类文物进行鉴定与定级,郑工合龙处碑因其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三合一的独到特色被专家组一致评定为国宝级一级文物。

  

作者:宁夏水利博物馆 马佳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