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宣传 > 精神文明 > 水利文化

水文化之碑记——重修涝池记 (杨金庚)

来源: 自治区水利厅 作者: 日期: 2024-03-07 阅读量:

夫水为养生之源,县城乏水,附郭[ 附郭: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用语,指县政府治所与州、府、省等上级政府机构治所设置于同一城池内的状态。]左近之民,以及城内官商营兵,无不仰给於五桥[ 五桥:即今海原县城南,南华山(又称莲花山)的中部,有五峰耸峙如桥形,故称五桥山。五桥沟内五泉环列,众水汇集出山门。]泉水。一遇天旱,互相争吸,动致生事。即以处常而论,兵燹后,元气未复,人烟寥落,实因水不足用之故。

丁未夏[ 丁未夏:光绪三十三年夏(1907年)。],予摄篆于兹,於署内凿窖蓄水。凡学堂、营汛,居城绅商、烟户、有力之家,均各用窖潴水,以供饮食之需。其贫苦小民,则在西关涝池吸水,仍属不敷日用。嗣访南门外旧有涝池,凿自人工,为一县之风脉,列八景中之一。自咸同后,迭遭变乱,尽行淤塞。绅民欲修之,以需之甚钜,屡议不果。

戊申夏[ 戊申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予因瓜代有期[ 瓜代有期:比喻换人接替的日子快要到来。],亟为谋画。以经始为难,筹款不易,商之防军刘游戎献廷,所用掘地木金各器,兵丁犒赏,予任之。督兵修凿之功,则惟游戎乎。是赖游戎慨诺,诹吉兴工,阅四十余日而告成,宽阔六亩有奇。

是役也,不费民财,不劳民力。从此引五桥之水存蓄其中,关城内外挹注有资,变萧条为富庶,所系讵浅鲜哉!

【作者】杨金庚,清光绪二十三年任海城县(今宁夏海原县)知县,其余不详。

【说明】选自《光绪海城县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